□梁才
伤心是一种痛,但绝不仅仅是一种痛,更大的伤心是灵魂的触动。亦如我们所吃到的“伤心凉粉”“伤心柠檬”……并不是食物对感官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而是记忆深处的触动,是怀念,是乡愁,是反思,是激动……这是我读唐俊高长篇小说《一湖丘壑》最大的感受。正如作家在小说中对“伤心”所进行的演绎——“伤心菜”“伤心事”一样,《一湖丘壑》以它生动的人物形象、宏大的叙述、精道的描写和极富地方特色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从而“伤”了我的心。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以川中农村茆家湾为背景,通过近年来搞得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这一切入口,展开一幅当下农村栩栩如生的画面,揭示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准确说,是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所累积的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种种矛盾及其实质。通过对幺老爷、驼表叔、酸果果、风车车、大小黄狗等的人物塑造,以及矛盾纠葛的展现,到最终凝聚起人心,走向富裕、文明的情节推进,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读来令人欲罢不能,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中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主人公县作协主席茆竂茆眼镜儿因招商引资有功,得到一笔三十万元的奖励,他决定用这笔钱回报生他养他的老窝子茆家湾。回报方式是时下流行的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养鱼塘阿弥陀湖。然而,他的善心和善举却未能得到全体乡亲们的认同和支持,漫天要价者有之,敲竹杠者有之,甚至认为他是回乡下“揩油”者有之。好在有以幺老爷、驼表叔为代表的乡村精神领袖的理解支持,有同为创业者、毛根朋友酸果果的鼎力辅助,更有肩负着脱贫重任的村支书风车车的强力推动,最终阿弥陀湖开发成功。茆竂茆眼镜儿也因为建设一口养鱼塘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了彻底根治乡村贫困和道德重建的“大戏”之中,并通过他把“曾县长”也“卷入其中”。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战役打响了,一个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样本产生了。也因此,一部有深度、有高度、有难度的优秀长篇小说产生了。
拯救“沦陷”的乡村:
从阿弥陀佛到阿弥陀湖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表达乡愁的口头禅。对于外出打工者,还有一句话:回不去的乡村,留不住的城市。事实上,自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能分的东西如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等都分了,不能分的如道路、水渠、提灌站等农田水利设施则废了,集体经济“土崩瓦解”,公共设施和福利荡然无存。摆脱了吃“大锅饭”“出工不力”等困扰的农民,看似获得了耕作的自由,发挥出了被压抑几十年的潜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丰收的喜讯一个接一个传来。然而,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作用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快凸显。更有甚者,随着农税、提留的层层加码,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农民纷纷抛弃土地外出打工,农村成为“386199部队”。至此,乡村慢慢荒芜,乡村文化和文明渐渐荒废,故乡真的“沦陷”了。
在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中,鱼塘所在的地方原有一块大石头,因形状像一尊佛,村民们便称其为“阿弥陀佛”。“逢年过节,特别是“大佛老爷”每次过生日时,远近的乡亲都会聚到这里来,为它披上红布或拴上红布条,给它烧香、磕头,向它许愿、祈福。平时,家里撞了暗喜不好张扬的,会到这里来给“大佛老爷”跪下,叽咕叽咕答谢一番。家里遭了灾的,要来呼天喊地地哭上一番。在家被不肖儿女顶撞了的大妈大婶些,要来伤伤心心地哭诉一番。在家被婆婆掐了腮帮揪了耳块的媳妇些,要来这里悄无声息地抽泣一番。就连哪个和哪个杠起了,最好的解决方式都是:‘走,我们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你敢不敢在它面前赌个咒哇?!’”
阿弥陀佛俨然比村规民约,甚至法律法规还管用。这,其实就是一种纯朴的敬畏之心。自阿弥陀佛被时任生产队长的驼表叔“抠”了之后,村民们有大小事情便找幺老爷。幺老爷见多识广,辈分最高,刚正质朴,一言九鼎,可谓乡村精神领袖,属五老七贤之类人物。
作家煞费苦心,从写阿弥陀佛到将其改造成阿弥陀湖;从写幺老爷到写幺老爷组织编修家谱,其实就是在拯救“沦陷”的乡村。拯救乡村需要修路,需要投资建鱼塘、发展产业,但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提振和道德的重建,要从收拾人心开始。
乡村的贫困,“三农”问题的凸显,根子在于人心,在于人心的涣散,在于人心的背离。众所周知,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关方面对“三农”的投入相对较少,乡村公路无人修,水利设施无人管;农税及各种提留则年年增加,很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
驼表叔这一悲剧性人物正是在这个当口,主动放弃了基层干部职务,他的放弃不但没有得到村民的理解和谅解,反而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出现“黄狗”这类“刁蛮”的人便在所难免了。这,其实是很多农民“野蛮生长”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至此,乡村的“沦陷”便在所难免。
凡此种种,后来有人总结了一句话: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好在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当“三农”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解决的时候,我们善良而朴实的村民们还未反应过来,以致于种种矛盾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出现了。作家以几十年对农村的持续关注,对农民亲如兄弟的关心,积累了生活,提高了认识,因而在小说中写出了深刻的思想性,这也是长篇小说《一湖丘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扶正人心与精准扶贫同样重要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以扶贫这一轰轰烈烈的大行动作为切入口,可谓紧贴了时代大背景。如果说从上至下的“精准扶贫”是一场战役,那么茆竂的行为便是这场硬仗中的一支“插曲”。然而,这支“插曲”却演绎得生动、透彻、有力度。
吃“百家饭”长大的茆竂,考取中专离开茆家湾后一直在城里工作、生活,而且当了村民们都不知道有多大的“官”——县作协主席。一心想回报乡亲的他在建设阿弥陀湖的过程中,彻彻底底理清了村子的状况,不但心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自己的衣胞之地不仅赫然在贫困村之列,而且还知道分出来了几十户贫困户,他深感人心乱了。怎样收拾乱了的人心?他深知只有以心扶心。因而,在建湖中大事小情不但依靠以风车车为支书的村两委支持,还问计于幺老爷,请驼表叔“出山”主持建设大计。继而策划和参与两件大事,一是在幺老爷的主持下修家谱;二是策划为村道修建向外出务工经商的乡亲募捐。这两件大事前者是精神层面的回归,让茆家湾人有了认同感、归宿感。后者是物质上的凝心聚力,让大家共同拯救“沦陷”的故乡。尤其募捐一事,作家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写得场面精彩,感人至深。
为了把在外务工经商的乡亲们的思乡之情调动起来,身为作协主席的茆竂捉刀代笔,以小孩子的口吻写了一封感人的信:“……在我美丽的家乡,有一条路,它连接着贫穷落后的茆家湾和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串起了广阔的田土和丰富的资源,承载着家乡父老的致富希望和美好梦想。当年,顺应时代的好机遇,我的父辈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出了家乡,在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成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条路默默承受,默默奉献,劳苦功高!但是,到了今天,家乡那条路已经浑身伤痕,满目疮痍。它在无奈地叹息,在痛苦地呻吟,在悄悄地流泪……建设家乡,人人有责;修桥铺路,积善行德。我们身在异地的茆家湾人,今天为着一个共同的愿望聚集一堂,共商大义,同伸援手,是给家乡的最好回报!”继而又找在音乐学院读书的女老乡主持会场,声情并茂地演唱《爱的奉献》,更绝的是采取“钓鱼政策”,自己先捐出3万元,“以情煽心”,“以心换心”。这些“套路”大获全胜,使募集三十万元修路款的目标顺利实现。
扶贫攻坚,“一路二水三产业”,这是干部群众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对于茆家湾而言,有了阿弥陀湖,水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产业发展也算开了头,余下的大问题便是修路。很多村民,甚至村干部都抱着“等”的态度,希望上级给予全部拨款。但在茆竂的支持下,村支书风车车硬是不等、不靠,发动村民捐资,凑够了修路的钱。这便是收拾了人心,扶正了人心,让人看到了茆家湾脱贫致富的希望,更看到了道德回归,乡村文明重现的曙光。
在艺术与生活之间
蹚出来的乡村振兴路子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的故事是波澜壮阔的。如果仅仅就主人公茆竂回家乡去投资建鱼塘,或者仅仅围绕茆竂与几个乡村人物展开故事,长篇小说《一湖丘壑》都不是成功的。前者将陷入就扶贫写扶贫,难于承载深刻的主题;后者容易落入乡村爱情或小矛盾小冲突的套路,使小说流于平淡、肤浅。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绞”进了曾县长,把一条隐藏得很深的暗线推到了前台。而“绞”进曾县长的办法是主人公驾轻就熟的媒体炒作。充分利用主人公县作协主席的身份和一技之长,让作家们去写茆家湾,写它的变化,发现它的美丽,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让曾县长动了心,一步一步走进了茆家湾,以至于引发网络事件,使茆家湾与曾县长的个人命运休戚相关。而曾县长进驻茆家湾后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曾县长把村委会作为扶贫攻坚司令部、前线指挥部、作战部,挂图作战,在他办公桌对面的大墙上,贴上了《茆家湾扶贫攻坚“绣工图”》和《全县扶贫攻坚“绣工图”之茆家湾村战略位置图》。
为凸显茆家湾村的战略地位,曾县长用彩笔把整村的那些“小花”给圈了起来,成了一个图案,极像一只乌龟在伸着头、支着四肢往前爬行。他一时兴起,没能收住手,竟把全县的贫困村、贫困点,都一个个给圈了起来。
无论是曾县长的“插花”式扶贫,还是引进大老板开发矿泉水让村民们持有股份,其诸多措施都是解决农村脱贫致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作家在艺术地表现茆家湾走上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时,其实指出了一条可操作性很强的路子——那就是整合政府、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因地制宜,一个村一个村搞出特色,做出品牌,做出文化,做大做强。
就茆家湾而言,不但有了阿弥陀湖这个养鱼、垂钓基地,还有了酸果果的柠檬产业带动,有了富含硒元素的矿泉水,有了风车车力推的“伤心菜”……一个集观光、休闲、果蔬采摘、养生、美食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已是呼之欲出。这其实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本。
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不仅仅要带给读者以阅读的快乐、艺术的享受、思想的启迪,还应该教会人们生活的新方法以至提供事业的指引。这一点在许多的中外名著中已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印证。
此外,长篇小说《一湖丘壑》的情节推进中所引用的骗子事件、网络事件,都是在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的真实,作家找到了一条粘合得非常巧妙的办法,读来让人惊心动魄。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的几个突破
小说,尤其是中、长篇小说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学发展的标杆。地处沱江上游川中丘陵地域的资阳,受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文环境的影响,文学事业发展缓慢,设地建市20多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长篇小说,我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丘陵意识”。所谓“丘陵意识”是指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们生活相对富足,从而使作家缺少“忧患意识”,缺乏拼搏的勇气。在“打点小麻将,吃点麻辣烫,看点歪录像”的生活环境中,初心渐渐被淡忘。此外,由于身处丘陵,站不高,看不远,缺乏“胸怀祖国,放眼全球”的豪情。此所谓“高度决定广度”是也。所幸的是,近年来,“蜀人原乡作家群”振奋作为,一大批有使命感、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作家正在集结,大作品、好作品正在不断涌现。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便是杰出的代表,它标志着资阳小说创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长篇小说《一湖丘壑》在艺术上有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题材上的突破。很长时间以来,国内以“三农”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可谓寥寥无几,许多农村题材的小说选取的也不过是农村生活的断面或以农村为背景,反映当下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生活。真正触及农村现实,全方位、立体式地描写农村、揭示问题、展现矛盾冲突的作品不多,在我市就更是几乎没有,长篇小说《一湖丘壑》的面世可谓填补了这一空白。
作家抓住时下最热的问题——脱贫攻坚,并以此为切入口,开掘出一片广阔的天地。通过对典型人物如幺老爷、驼表叔、酸果果、风车车乃至于大小“黄狗”的刻画,全景式地展示了当下农村的面貌,艺术地还原了生活,展示了贫困与落后、沦落与凋敝的根源,从而开出了治病良方。这是作家的勇气和底气所在。
众所周知,农村题材小说不好写,尤其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题材很难吸引读者眼球。作家能够身体力行,回归乡村,观察农村生活并调动几十年的农村生活积累,“单刀直入”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高度的突破。小说需要写出高度,这个高度不是地理概念的海拔高度,而是指作家的视野和小说的品质,正如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家的视角、视野、学识、修为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悟,决定了小说的高度,只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思想的深度,小说的价值离不开历史的高度、哲学的高度、人性的高度。从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中我们看到,作家不只是在编织一个扶贫故事,也不是仅仅反映几个城市人与一群乡村人的生活,而是在反思一段历史,在揭示乡村贫困、人心涣散的根源所在。茆竂的投资行为,幺老爷、驼表叔、村支书、酸果果等人的奋斗、作为,以及曾县长的“绣花功夫”,都是在拯救“沦陷”的乡村,让它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长篇小说《一湖丘壑》的高度不是政策的高度,也不是政治的高度,而是历史的高度。正是有了高度也才写出了小说的难度,这是区别一部长篇小说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
三是技巧上的突破。长篇小说《一湖丘壑》突破了传统写法单线推进的模式,采取明线与暗线相结合,甚至相交织的方式,通过宏大的叙述,展开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波澜壮阔的画卷,从而让人物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活跃起来、动作起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敏”和“哑妹子”这两条“暗线”。“哑妹子”是主人公茆竂的同乡小妹妹,而主人公是她少年时的偶像,是她精神的支柱。她曾无数次幻想过像茆竂一样跳出龙门,走向新的生活。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她在外出打工时遭遇黑手,成为哑女,但她一颗火热的心仍然跳动着。当茆竂回到家乡开发阿弥陀湖后,她更是燃起了希望之火,她竭尽所能帮助茆竂。在茆竂离婚后他们终于深情相拥在一起,这一情节极具人性美。
而“小敏”可谓是主人公的红颜知己。她不但暗中帮助茆竂获得了三十万奖金,更是在明里帮助茆竂策划公路捐款、识破骗局。虽然“小敏”最后因挪用巨额公款锒铛入狱,给人留下扼腕之叹息,但“小敏”给主人公的心灵慰藉和无声的帮助,为小说增加了鲜活度,增添了人性的光彩。
如果按照传统写法,无论“小敏”还是“哑妹子”都可以放大来写,但作家没有这样做,这使得这部长篇小说更加成熟,更加有高度和难度,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综上所述,长篇小说《一湖丘壑》以其巧妙的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很强的可读性,成为了新时期农村题材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相信这部作品会以它如清泉般的甘冽和像美酒般的醇香,“伤”到更多人的心,但这种“伤心”不是痛,是畅快淋漓,是艺术的享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