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雁江文旅融合迈大步文旅产业助振兴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肖鸥龙涛左杉

江水毓秀间,文化冠群芳。雁江,中国长寿之乡,良好的自然生态让雁江每十万人中就有8位百岁老人。半月山摩崖造像、丹山白塔、铜车马、临江寺豆瓣、东峰剪纸……犹如沧海遗珠,散落在雁江大地上,厚重的人文自然资源是雁江发展文旅产业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雁江区立足“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定位,瞄准成都东进和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战略机遇,依托生态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突出“蜀人原乡·长寿雁江”形象定位,将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果”的思路,力争在5年内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着力建成“天府原乡康养旅游目的地”。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0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7.98%。

慧心砺剑,化蛹成蝶。如今的雁江正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力争打造区域竞争中的靓丽风景,向世人递上一张生态文化名片。

文旅产业打造“成渝城市后花园”

花溪河发源于中江县,流经金堂、简阳,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两河口汇入沱江。在雁江区中和镇境内,被称为“花溪谷”的一段,河水清浅,山林掩映,目前还是原生态未开发的状态,每到夏季,会吸引不少戏水消暑的游客。

“过去,拥有这么好的自然文化资源,老百姓只知道来这里耍水、坐船,根本没想过要开发旅游。”6月14日,中和镇村民告诉笔者。

变生态资源为产业优势,是雁江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迈开的第一步。4月30日,雁江区2019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南津镇湖广村举行,“十里沱江”特色小镇等2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十里沱江”特色小镇项目选址南津镇湖广村和迎桥村,将围绕“田园+文旅”“田园+康养”“田园+古驿文化”,依托“十里沱江”生态本底和长寿之乡人文品牌,建设颐乐学院、康复医院、护理中心、康养公寓、创意田园、古驿街区、古驿码头等,打造文旅复合小镇。

文化同根,生态同源。“雁江区将深度挖掘资阳人、古三贤、半月山摩崖造像等人文自然资源,整合全区文化、农业产业和旅游资源,紧紧围绕‘蜀人原乡,长寿雁江’品牌形象,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全景雁城’。”雁江区文广旅局负责人对笔者表示。着力构建“一核两轴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依托河流、田园、森林、村落等良好的生态本底和自然风貌,加快建设城东新区生态健康新城一核,打造“天府机场候机厅成渝城市后花园”;以沱江和成渝古道为轴线,打造沱江绿色生态和成资渝美丽乡村发展轴;依托半月山大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禀赋,着力打造蜀源文化、长寿康养、生态山水、多彩乡村旅游四组团。

如今,雁江立足“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定位,把握成都东进战略和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机遇,依托生态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突出“蜀人原乡·长寿雁江”形象定位,将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全面融入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环龙泉山文化旅游线和沱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线,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着力建成“天府原乡康养旅游目的地”。

四季之旅特色旅游全面开花

四季活动忙不停,文旅产业迈大步。

盛夏,正是荷花盛开、莲叶田田的美好时节。被誉为川中莲藕基地的丹山镇,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即“4个1万亩”——1万亩荷花,1万亩核桃,1万亩柑橘,1万亩蔬菜。

“每年7月,我们将举办荷花节,挖藕、捕鱼、捉泥鳅,增加游客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美食争霸赛’为参展商家、游客搭建以厨会友、厨艺大比拼的平台。”丹山镇书记李林对笔者说道。

雁江围绕“春赏花、夏品果、秋观景、冬养生”的思路,成届制举办桃花节、小龙虾美食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充分挖掘活动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联动、共推共享,通过节庆进一步集聚人气,激发文旅活力,打响雁江旅游品牌。

其中赏花节、小龙虾美食节、荷花节等采用了1+N的办节模式,带动多个镇乡、贫困村开发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人文历史也是雁江发展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用活人文历史,打造“精彩沱江”欢乐之旅。充分利用沱江自然生态资源和传统村落,围绕“蜀人原乡·长寿雁江”形象品牌,重点挖掘民间艺术、特色饮食、人文典故等文化遗产,串联花溪河、保和生态旅游区、十里沱江等旅游资源,打造“精彩沱江”欢乐之旅。

用活文化遗产,打造“国家非遗”精品之旅。依托川剧“资阳河”,成立四川蜀蓉戏剧社雁江分社,加强丹山白塔等古建筑和临江寺豆瓣酿造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建造特色民俗记忆馆和乡村历史文化展室,打造“国家非遗”精品之旅。

用活文艺作品,打造“蜀人原乡”体验之旅。立足雁江深厚历史文化、古驿站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推出一批能够展示雁江历史演变、民风民俗的舞台剧、实景剧文艺产品,让游客体验“蜀人原乡”历史文化魅力。

用活美食文化,打造“长寿美食”品鉴之旅。围绕长寿美食文化,深入开发苌弘文化宴、丹山全荷宴等地方美食,临江寺豆瓣、宝莲酒等特色商品,回龙大米、雁江蜜柑等特色农产品,依托美食主题文化创意展示馆、文化美食体验项目等,打造“长寿美食”品鉴之旅。

以文兴农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雁江区打造了以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的伍隍镇五里村;以群众体育活动为特色的忠义镇元坝村;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丹山镇胡家祠村,促进了贫困村的文化复兴,实现了“由外而内”的文化帮扶向“由内而外”的文化成长转变,走出一条“志智双扶”的兴农之路。

在文化扶贫中,雁江区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方式,使“送文化”有特色,“种文化”接地气,实现共享文化乐趣,共建精神家园,不断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让“种文化”接地气。雁江区根据贫困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开展文学、歌曲、书画、摄影等文艺创作,展示贫困村历史名人故事、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熟悉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当地群众的文化信仰和精神支柱,用文化底蕴和力量为脱贫攻坚打下自信的根基。

成立片区文化辅导站,让“送文化”有特色。雁江区创新文化辅导下基层机制,成立5个片区文化辅导站,每月组织文艺积极分子、“五老”志愿者参与,对贫困村文化活动、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等进行专业辅导,指导贫困村组建文艺队,实施贫困村文化骨干人才技能培养工程,常年开展秧歌、腰鼓、健身操等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文化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此外,雁江区以文化扶贫为基础,将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纳入文化打造内容,实现贫困群众进一扇门解决精神、技术、政策等多种需求,努力消除部分群众“无知识、无技术、无志气”的现状,破解“习惯穷、无奈穷”的思想顽疾,实现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让贫困群众实现从身体温饱到精神富足的顺利过渡,不断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