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看病难看病贵到生病不愁病有所医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遂宁日报
-->

■全媒体记者

郑晓燕/文

刘昌松/图

“现在老百姓看得起病,看病方便了!”说起改革开放40周年对医疗保障的感受,退休教师吴庆州打开了“话匣子”,直言“改革开放政策好,百姓生病不愁了”。

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是建市33年来,我市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保障变化尤为突出:从过去生病不敢住院到医疗有了保障,从找“赤脚医生”看病到找“业内专家”看病,从贫困群众生病只有一拖再拖到贫困群众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沧桑巨变中,遂宁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给百姓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过去生病不敢住院到医疗有保障

吴庆州是船山区燕山小学退休教师,今年63岁。他回忆说,1991年,他母亲患贲门癌,全家老小为此苦恼不堪,当时他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母亲没有医保,根本就承担不起医疗费,过了大半年,母亲疼痛难忍,一家人只有眼睁睁看她饱受痛苦离去。

“过去生病不敢住院,现在有病可以选择医院,住院不愁。”吴庆州以自己为例,道出了国家医保政策给老百姓健康带来的“红利”。2013年,他因为患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慢支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住院治疗,先在遂宁住了3次院,又到成都军区医院、华西医院各住院一次,每次住院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两万元,总共花了近7万元,但医保报销后结算下来,自己仅花了2万多元。

射洪县复兴镇观花村村民张大昌(化名)也是医疗保险的受益者。“我11月12日在复兴中心卫生院住院,12月10日出院就进行了医保结算。”张大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这次住院20多天,总共花了9913元,其中基本医疗报销8410元,个人自付1502元。”他乐呵呵地说,“党的政策好!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啊!”

“2000年,我市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不断完善,建成了一主多辅的医保体系;2014年,我市整合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百姓看病基本告别‘自费时代’,成为最直接的受益人。”谈到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市人社局医保科科长徐杰娓娓道来。经过18年历程,我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达2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不断完善,年度封顶线从2.26万元提高到20万元,药品目录达到2814种,极大满足了百姓用药需求。整合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后,我市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群体达306万人,参保人员可随意选择两个缴费档次之一,享受年度封顶线达12万元的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报销等“红利”。

贫困群众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今年58岁的张红琼(化名)是船山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致贫原因是没有经济来源,因病致贫。她说,自己患气管支气管炎多年,“没想到有一天能住院进行治疗,这都是托国家好政策的福!”

在精准扶贫中,张红琼被认定为贫困人口。今年1月19日,她因患气管支气管炎到船山区人民医院住院,住院25天,总共花费30082元。她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算:“这次住院居民基本医疗报销17102,倾斜支付10966元,个人自付仅2014元。”

“过去生病了住不起院,不敢住院,现在住院给报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采访中,安居区保石镇二黄沟村村民喻贞田说,今年8月,他的妻子邓永兰患病住院,一周治疗费2700多元。在享受贫困户大病医疗保险的情况下,他们只支付了111元。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者不在少数。护航贫困人口的健康,我市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报销纳入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层层压实参保责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凡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部门按第一档次(180元/人.年)缴费标准给予全额代缴,确保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徐杰介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有“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首先,贫困患者办理住院手续时,持社会保障卡和有效身份证,经审核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后,无需交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办理出院手续时实行住院医院“一站式”报销,“一单式”结算;其次,慢性病门诊病种由16种增加到28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慢性病需要门诊维持治疗的,按第一档缴费的每年限额报销费用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按第二档缴费的每年限额报销费用由1400元提高到3000元,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报销后,若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费用个人占比仍不能控制在10%,超出部分由卫计部门使用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兜底解决。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91201人次,基本医疗报销23260.18万元,医保倾斜支付11244.57万元,大病保险理赔金额341.10万元,个人实际支付占比为4.37%。

城乡医联体建设让百姓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40年前,遂宁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处于“赤脚医生时代”,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不高,再加上交通不便,患者难以转诊到大医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33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排在全省前列。

今年82岁、家住大英县河边镇双石村3组的赵周府老人,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精准扶贫的对象。3年前,他因脑梗塞中风导致右侧身体瘫痪,行动不便,卧病在床。前不久,双石村卫生室的村医肖愿地来到赵周府家,与在网络另一端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远程诊疗中心的医生们一道为赵周府看病。

“他的血压是多少?”“平时吃的什么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廖朝明和康复科主任文政通过平板电脑显示屏,清晰地看到了赵周府的卧床状况,并向村医和赵周府的家人了解他的基本病情,指导村医肖愿地现场为赵周府查体,最后给出诊断结果及治疗建议。

这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双石村互联网医疗点首次会诊,标志着遂宁开启“互联网+医疗”新模式。肖愿地说,对于双石村村民来说,到市城区去一趟要两三个小时,百姓很难享受到市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如今远程诊疗改变了这一现象。

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侯勇表示,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诊疗系统,医院上可连北京301医院,下能到基层百姓,村医借助手机等设备便可与专家连线,搭起了基层百姓与优质医疗服务的“健康桥”。

“我市在全国创新实施城乡医联体建设,在全国首创‘联村示范卫生室’建设,让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道丕表示,2016年,我市市级城市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深度合作,打造“责任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创新推进城市医疗机构和医疗专家“两个下沉”,促进了基层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两个提升”。同时,选择农村常住人口多、区域辐射范围广的地方,跨村甚至跨乡跨县按照“小乡镇卫生院”功能进行建设打造,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世界卫生组织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2017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5.53岁,孕产妇死亡率9.54/10万,婴儿死亡率2.86‰。我市“三大指标”已达到全国和全省较高水平。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展望未来,李道丕表示,遂宁将继续深入开展“健康遂宁、幸福人民——医疗保障行动”,到“十三五”末,将基本实现“四有”,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获有基本医疗服务、人人获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人具有基本健康素养。

数字看变化

●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长

截至2017年,全市有卫生机构3822个,设置床位19543张,比1985年增加13656张;卫生技术人员22718人,比1985年增加16305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4人,每千人拥有病床4.83张。城市卫生资产总量达24.8亿元,比1985年增加24.69亿元,增长224.45倍;农村卫生资产总量达18.87亿元,比1985年增加18.83亿元,增长470.75倍。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逐步建成了以市、县(区)传染病医院(病区)、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主的医疗救治体系,以市、县(区)疾控中心为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网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县(区)卫生监督支队(大队)为主的卫生监督体系;完成了全市105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项目和设备装备,建成村卫生室2747个,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4个。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017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1933.00万人次,比2001年(下同)增加1535.98万人次,增长3.86倍;住院服务46.19万人次,增加36.68万人次,增长3.86倍;业务总收入38.65亿元,增加36.60亿元,增长17.90倍;固定资产4372.86亿元,增加4078.36亿元,增长13.85倍。

●疾病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全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疫情网络直报,建立和完善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麻风、白喉、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成功处置了“非典”“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5·12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事记

1988年,遂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切实推行预防保健有偿服务,完善防保体制改革,实行卫生防病目标责任制管理,落实三级防疫网的建设、巩固、提高和发展。

1991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通知》,把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到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关系的高度来认识。

1992年1月,市政府做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决定,成立遂宁市创建卫生城市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

1997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卫生管理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办医体制、卫生运行机制、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2005年,遂宁被授予“四川省卫生城市”奖牌。同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把遂宁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2006年,遂宁按照“转、改、引、伸”宏观调控卫生总量,充分优化、盘活卫生存量,积极办好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理念正在逐步形成。

2006年4月24日,船山区唐家乡一名小学生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经过广大医务人员32天全力救治,患者痊愈出院。这是四川省首例、全国第六例治愈病例。

2007年,市政府出台《遂宁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施方案》,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专门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受理医患纠纷案件的投诉和处理,同时设置警务室,率先设立医患调解中心,专门受理医患纠纷。

2009年11月,遂宁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13年、2016年,遂宁先后通过两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2016年,遂宁在全国创新实施城乡医联体建设,加强市级城市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深度合作。

2017年,遂宁创新开展“健康遂宁·智慧医疗”建设,创新实施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遂宁研究中心建设,依托相关数据支撑,率先做实做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依托信息资源,采集辖区内人群全周期、多维度、标准化健康信息,进行罕见病、遗传性疾病、实体瘤等基因筛查和检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