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村里有个盲人篾匠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代蒋

入冬以来,油菜栽入地里,冒了一茬又一茬。奶奶养的鸡鸭混杂关在圈里久了难免会想念地里的绿色食品,大白菜、小青菜以及门前成片的油菜都成了鸡鸭迫不及待想要吃掉的饕餮美食。这群笼子里的家伙早已按捺不住囚禁的内心,便使出浑身解数“越狱”到地里糟蹋蔬菜和庄稼。

爷爷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和庄稼被鸡鸭啃噬而惋惜不已,父亲便从竹林砍竹子回来削成篾片,准备编竹篱笆将门前菜地围起来。圆滚滚的竹子要先把它等分开来,父亲照着以前爷爷教的方法做了一个十字的木架,用弯刀先将竹子一头劈开成四瓣,然后把十字架卡进去,再用刀背稍用力敲动,一根整竹不一会儿就成了均匀的四块,弯刀再将竹块一分为二,一根竹子划成了八块篾片,一张篱笆主篾六片,编篾用剩下的两片再划成细丝备用。

好奇的我也照着父亲的样子依葫芦画瓢般地学起编制竹篱笆来,但两个小时过去了,却仍然像瞎子摸象。终于编好一张竹篱笆,手上却被锋利的竹篾划了好多道口子。要编织家家户户常见的围护菜地的竹篱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要想做一个篾匠实属不易。

忽然想到村子里的盲人昌云叔,虽然眼睛看不见,却编得一手好篾货,箢篼和背篼完全不在话下。顿时我从心底对昌云叔佩服不已,一个盲人要靠怎样的毅力和努力,才能练就一手编篾货的好手艺啊!这大概也像篾货本身坚韧的品质,篾匠必不可少的毅力就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篾编对于一个眼睛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事,更别说对昌云叔那样的盲人。从划竹子,再把竹片分成比筷子还要细的竹丝,这样的竹丝编箢篼完全可以,但要想编制背篼就还得把竹丝的青篾和黄篾剥离开来,这道工序就更加考验一个篾匠的技术,考验手上的刀法和眼力劲儿。

不论是编箢篼还是背篼,篾丝一根接一根的纵横交错,像经纬织布法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结尾把篾丝反过来压进箢篼的边口,这样才算一个箢篼完整的编织过程。这个过程,篾编手法熟悉的健全匠人往往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而对于像昌云叔这样的盲人来说,花上三五天能编好一个箢篼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编完一个箢篼后,昌云叔的手早已布满千沟万壑般的累累伤痕。

听祖辈们说,昌云叔一出生眼睛就看不见,是天生的盲人,再加之儿时所处的环境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寻医治病。昌云叔的父亲,也就是自华爷,在昌云叔出生后不久便带着昌云叔和昌英姨四处乞讨。几年后昌菊姨出生,单凭乞讨终究难以维系一家人的生活。在自华爷乞讨的过程中,遇见临乡的老篾匠编得一手好篾货,便下定决心要学这门手艺来改变家徒四壁的境况。于是,自华爷苦口婆心地乞求老篾匠收他为徒学习篾编技术。老篾匠看着自华爷带着三个孩子乞讨实在可怜,其中还有一个盲儿子,就应下了教授手艺的事来。

自华爷对老篾匠感恩戴德,学会了老篾匠的不少篾编技艺,编箢篼和背篼这类在老篾匠眼里的简单活计很快就能轻松应对。对那些难一点的篾编活,自华爷认真听老篾匠指点,回家后再细心研究和探索。不久,自华爷的篾编活在村子里也逐渐有了名声,哪家需要篾货都会主动上门找他编。

自华爷一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昌英姨嫁到邻乡,昌菊姨也快出嫁了,可自华爷压在心底的一块石头始终放不下,那就是昌云叔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昌菊姨看出了老父亲的心事,就对自华爷说:“大不了,就招个女婿上门,这样就可以照顾二哥的生活!”自华爷心里很明白,一旦昌菊姨这样做了,这对她以后的生活终究是个牵扯。

自华爷一直不愿开口应允昌菊姨的话,从那一刻起,他萌生了一个让村里人都瞠目结舌的想法,那就是让昌云叔学篾编技术。这个想法在村子传开后,不免让人觉得自华爷是疯了,瞎子摸象都摸不出个所以然,更何况干篾编活。自华爷对昌云叔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你眼睛看不见,但你的心不是瞎的,你要用你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事物”。从那时起,自华爷一边带昌云叔到门前的竹林摸竹子的老嫩,然后拿刀划篾条,再到给篾条起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更替就如深深的刀痕,成了留在了昌云叔手上的年轮。

昌云叔最拿手的是编箢篼。要想把编好的箢篼换成生活必须品,就得拿到集市上去卖。“既然你能编篾货,也能自己去赶集。”这是自华爷做的第二件疯狂事。村里人不解:有昌菊帮他卖篾货,为何还要昌云自己去集市上卖?自华爷想得最多的便是,终究有一天自己会离开人世,离开他放心不下的昌云,只有让昌云自力更生,即便以后寄人篱下,也不会受人嫌弃。自华爷牵着昌云叔一步一步从家门口走到乡上的集市,再从集市走回家,路上什么地方有坡、哪里有坎或田埂、哪些地段是机耕路……都让昌云叔自己用最明亮的心眼去感受、去触摸、甚至亲吻脚下泥土的味道,用最刻骨铭心的方式去体会这些往后一生的必经之路。于是,“瞎子也能赶场”一时间成了十里八村的佳话。

自华爷弥留之际,心里那块大石头才算稳稳地放了下来,昌菊姨以及招上门的石青叔并没有受盲人昌云叔的牵扯。反倒是有手艺的昌云叔靠着篾编活经常贴补家用,帮着昌菊姨一起拉扯大了她和石青叔的两个孩子。而今,昌云叔渐渐老了,手脚变得迟缓,但他仍然放不下他那门让村里人瞠目结舌的篾编手艺。

篾匠除了会编背篼、撮箕、筲箕、簸箕外,还能编凉席、扇子、蒸笼以及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心灵手巧的篾匠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为日常生活提供需要,也为这个世界创作了不少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里的篾货逐步在日常生活中淡化,加之老一辈的篾匠眼神和力气日趋退化,年轻人愿意学习的又是少之又少,篾匠这门手艺会不会在若干年后销声匿迹,这成为一个有些令人伤感的话题。

我依葫芦画瓢地学编竹篱笆,对一个篾匠的不易和坚韧也有些许体会。像昌云叔这样的手艺人老了,希望篾编技艺永远不会老去,希望它会永远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