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秋伃
1月20日,一则名为《四川资阳:温情迎接农民工归来》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新闻报道了一场在我市雁江区临江镇临庵村举行的欢迎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慰问活动,画面中,回乡过年的农民工们欢聚一堂,在村委会办公室吃着坝坝宴,欣赏着家乡亲人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表演结束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幸福溢于言表,“年味儿”扑面而来。
近日,笔者走进临江镇临庵村,沿着农民工回家的足迹,探寻这一场温情“坝坝宴”背后的故事。
“六个一”活动
关怀送到心坎上
来到临江镇,工作人员首先把一张“服务群众联系卡”递到笔者手中,联系卡的封面用鲜艳的字体印着镇党委、镇政府的联系电话,翻开联系卡,是镇上各个“管事的”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能和联系方式,从村干部、驻村干部到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疑惑在联系卡上找到相关负责人,拨打电话、提出诉求、解决问题……据悉,在临江镇,这样的联系卡是人手一份。
“群众联系卡只是我们欢迎农民工回家过春节‘六个一’活动的一部分。”临江镇党政办主任罗志军告诉笔者,他们的“六个一”活动,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就是为了让返乡农民工过个温暖年。
召开一次座谈会,向返乡农民工通报家乡发展变化,增强农民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开展一次技能培训,邀请区农业局动检所技术员,对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养鸡、种植等专业技术培训。制作一张连心卡,发放《临江镇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和《干部群众连心卡》,把群众诉求与干部责任“联”在一起,把群众所想和干部所为“系”在一起。开展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给留守儿童送去了新春礼物和学习读本,与留守儿童坐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孩子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开展一次文艺演出,组织留守儿童精心排练节目,为回家的爸爸妈妈们表演。请农民工同吃一顿农家坝坝宴,专门为返乡农民工摆酒席,邀请大家吃一顿年味浓浓的家乡饭。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关心农民工群体。”罗志军说:“另一方面,临江镇作为临空经济区的一部分,这些年来变化喜人,也想让返乡的农民工朋友看到,吸引他们把技术带回来,在家乡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呵护成长
在外打工也安心
从临江镇场镇到临庵村是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大概需要十分钟车程。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普通的泥巴路。2016年,在政府的组织下修好了这条几乎能到村里每家每户的“致富路”。交通方便了,村民种的小米辣、红苕、花椒等农作物都能及时地运到各地卖出好价钱,村里人几乎都靠这条路走向了增收致富。
沿着这条路,笔者来到了临庵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口拉了一条鲜红的横幅“欢迎农民工回家过年”,村委会外面的坝子里,一群小朋友正在唱歌,“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父母都不在身边,放了学回家没人照顾,我们就把他们聚集起来,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一起排练节目……”临庵村第一书记吉博行介绍,为了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安心,临庵村的“童村同在”活动搞得十分扎实,每周村里都有不少于5次留守儿童关爱课堂,“同村妈妈”“同村爸爸”为孩子们辅导家庭作业、培养生活技能和艺术才能,寒暑假的时候还会请大学生志愿者来为他们上课。“想到孩子们有人照顾,他们在外面打工肯定都更有力气!”
为了迎接农民工返乡过年,临庵村的工作人员早早地就在村里的微信群里联系好返乡人员,并提前为他们订好车票,同时带领留守儿童排练节目,等待父母回乡为他们“汇报演出”,另外还准备了独具资阳特色的菜品,摆上“坝坝宴”,这才有了央视新闻里呈现的那幕和乐融融的景象。“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成就感是什么也比不了的!”吉博行说,“这只是我们平时工作的一小部分,能有幸上电视只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喜看变化
回乡村民在增多
从资阳到广州,坐火车要用39个小时51分钟。七年前,彭利留下还未上学的儿子南下广州,开始了打工生活。从广州回资阳,坐动车需要9小时12分钟。七年后,彭利拿着村里统一订的动车票回到家乡。“这次回来了就不打算走了。”彭利说:“回家看到村委会修好了,路也修好了,合作社每天都有钱挣,哪个还想出去嘛。”今年,她准备留在村里每天在合作社找点事做,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几年前,临江镇发展起了集体经济,村民把土地使用权租出去,由政府统一管理,同时聘请村民来耕种,每年还有“分红”。看到在村里也能挣钱,回来的村民也就多了。
说起那天的“坝坝宴”,村民们脸上都止不住笑意:“就是开心!就是高兴!比吃酒还高兴!”“看到娃娃也给我们照顾得这么好,节目也表演得好,心里真的很感动。”“就是觉得应该好好谢谢他们,什么都为我们想到了……”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一声声感谢,充分体现了大家心里的感动和幸福。
不只临江镇,春节期间,我市很多地方都在以不同形式组织“欢迎农民工返乡”活动,慰问演出、农民工歌唱比赛、义诊……活动各具特色,但不变的是为了让农民工朋友过个好年的初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