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遂宁便提出“环境立市、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十余年来,坚持走生态、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从最初的绿色“星火”,到如今的遂宁绿色发展蜚声国内外。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端口,遂宁怎样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绿色遂宁如何实现富民强市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绿色遂宁整装再出发。8月28—29日,中共遂宁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了《中共遂宁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奋力推动富民强市再上新台阶的决定》和《中共遂宁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决定》,确立了富民强市“一二三四五”总体战略。
“始终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市委书记邵革军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主线必须长期坚持。以两个《决定》为坐标,西部遂宁砥砺奋进,绿色遂宁再出发。
绿色新战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
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
早在2007年,遂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确定为引领全市发展的战略。十余年来,遂宁历届市委、市政府秉承既定的绿色发展战略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绿色发展方式贯穿到各领域。
十余年探索实践,遂宁全域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体系、发展规划体系、发展标准体系逐渐成型。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在遂宁举办的“绿色经济遂宁会议”,更进一步为遂宁乃至全国各地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撑。从绿色发展理念到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遂宁走出了一条越来越清晰明朗的路子,也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形势下,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将遂宁纳入环成都经济圈,并赋予“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定位。
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和省委书记彭清华来遂调研重要指示,同时全面整合区位优势、深刻把握发展形势,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发展主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主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遂宁将厚植绿色发展思想根基,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不断拓展绿色发展路径,切实履行“绿色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将把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创造更多“绿色财富”,使绿色成为遂宁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主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遂宁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健全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示范,争创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落实最严格的资源管控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不符合产业政策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遂宁,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主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重点还要涵养山清水秀自然生态。遂宁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涪江流域岸绿水清自然景观,着力描绘遂州大地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好“两山三水拥一城”的自然格局;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加强城镇环境治理,推进森林小镇、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尊重乡村自然本底,延续村落肌理,保护并彰显乡村自然风貌格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站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上,遂宁将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发展主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切实把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让遂宁在全省竞相跨越的大格局中凸显遂宁质量和绿色效益。
区域新格局
构建“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推动遂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鲜明提出,要构建“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步伐,全力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现代产业创新城、观音文化旅游城。
在构建“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一核”作为新格局的核心,将通过一体化打造船山、安居两区和遂宁经开区、河东新区两个市直园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不断放大辐射带动效应,强化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
打造引领全市发展的“绿色经济极核”,遂宁坚持“南延北进、拥湖发展,东拓西扩、纵深推进”发展战略,构建“一城两区五组团”开放型、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适度扩大组团间生态空间,加强组团间有效衔接,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同时,提升中心城区能级,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支持船山区建设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区;支持安居区建设全省特色工业示范区和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支持遂宁经开区建设全省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百强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市河东新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
新格局中的“三片”,即做优做强射洪、蓬溪、大英等三大经济片区。
做优“三片”,遂宁将加快推进射洪、蓬溪、大英三大经济片区建设,建立健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支持射洪县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和县域经济排头兵;支持蓬溪县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县;支持大英县建设成遂协同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和三大经济片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四区”必须协同联动、竞相发展,树牢“一盘棋”思想,着力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才能不断优化遂宁经济版图。
推动“四区协同”,将通过加强中心城区经济极核区与射洪、蓬溪、大英经济片区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服务共享、设施互通,推进“多规合一”,完善产业布局、利益分享机制,加快城市中环线、快捷通道、城际环线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形成“四环四射”市域干线公路网络,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内部大循环、实现城乡大联网,促进“四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整体提升全市综合实力。
构建“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或将一举奠定遂宁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应合力践行之,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推动遂宁高质量发展。
开放新态势
坚持“双联双拓”全域开放
打造活力遂宁
“不靠海、不沿边”,遂宁作为典型的内陆城市,只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资源才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双联双拓、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为遂宁在新一轮开放合作中赢得主动。
“双联”就是要联动成渝。在省委赋予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定位,客观要求遂宁在联动成渝上发挥重要枢纽作用下,遂宁要找准比较优势,依托与成渝两地已经形成的便捷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承接成渝两个区域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产业转移和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强化与成渝的产业协作配套,把“撕裂效应”转化为“截留效应”,把“快道优势”转化为“选择优势”,发挥“开关”作用,努力实现“中间突围”。当然,与成渝的联动,不可能搭起“天桥”跨过环成都经济圈和周边城市,这就离不开与环成都经济圈各市协同发展,离不开与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合作发展。
“双拓”就是向东、向南拓展。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同时强调这也不可能平均用力,在现阶段,要把南向和东向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遂宁要在坚持“四向拓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向东、向南拓展。“向东拓展”就是要在瞄准东部的先进生产力上下功夫。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对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主动吸纳先进产业、创新要素、优秀人才等关键性资源。“向南拓展”就是要面向贵州、云南、广西拓展南向出海通道,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合作,拓宽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站在内陆拥抱世界,遂宁将把开放大通道作为重要支撑。重点抓好成遂南达高铁、遂渝高铁、绵遂内城际铁路建设,打通向东连通长三角、珠三角,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湾的大通道;建成遂德、南遂潼高速公路,完成成南高速扩容建设,加快推进遂渝高速扩容、三大乐高速公路和遂宁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建设,促进与成渝城市群互联互通;加快提升西部铁路物流园货运专线运力,加速接轨“蓉欧”“渝新欧”班列,将“遂宁造”和“遂宁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加速推进安居机场建设,积极争取早日升级为民用运输机场,实现航空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推进涪江复航,打通涪江与嘉陵江、长江主航道的货运航道。
站在内陆拥抱世界,遂宁将把平台载体作为关键基础。将建设园区平台,加快推进东盟产业园、欧美产业园、台商工业园、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依托园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将优化提升口岸平台,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强化与自贸试验区的全面对接,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将搭建完善展会平台,务实办好绿色经济遂宁会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论坛永久性会址作用,举办国际性物流论坛会议,为遂宁发展积聚更多资源、拓展更广市场。
站在内陆拥抱世界,遂宁将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招商引资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途径,今天的招商项目就是明天的增长点。遂宁发展缺大项目、好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产业项目投资严重不足,必须下更大力气推动这项工作。将解放思想,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对大项目、好项目,在政策框架下舍得给优惠,“一企一策”研究。同时,将突出重点,瞄准世界、中国、民营500强等,努力招优引强。
产业新体系
实施“三大倍增”计划
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
在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坚持转型升级跨越提升,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企业倍增、收入倍增“三大倍增”计划,构建“5+2+1”遂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实现提质升位。
值得一提的是,遂宁实施“三大倍增”计划,构建好“5+2+1”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未来几年间,我市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三大倍增”计划精准发力,加快推进“百户企业培育、千亿园区建设、万名人才集聚”三大工程,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实施好“三大倍增”计划,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强力支撑和根本。我市将有效对接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致力于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5+2+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优势产业倍增。我市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信息、锂电及新材料、机械与装备制造、油气盐化工、食品饮料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中国锂都”、西部重要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与装备制造基地、油气盐化工产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发展壮大旅游业,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以特色旅游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旅游景区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城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优化物流网络体系,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建成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实施好“三大倍增”计划,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推动科技攻坚,以科技攻坚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发挥好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我市将以核心企业壮大、核心企业科技攻坚来带动整个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科技攻坚为主线,实现产业整体提升。
围绕实现产业倍增,我市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攻坚,突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三个重点”,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市场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同时,不断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构建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我市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实施好“三大倍增”计划,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我市将充分发挥企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打好市场主体提质增量“组合拳”,实现企业倍增。我市将每年滚动培育100户重点规模企业,到2022年实现百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翻番,年产值百亿企业从无到有、达到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翻番、达到100户以上,新增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20家,中国500强企业数实现“零突破”。在盘活存量,夯实稳增长基础的同时,努力招引一批优势项目,做大增量。
企业倍增,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更是核心动力。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倍增,我市将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元素”,实施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在紧盯高、大、上的同时,也不忽视小、精、尖,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实施好“三大倍增”计划,我市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带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财源基础“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努力实现收入倍增。为此,我市将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联动机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
产业强则经济强。实施“三大倍增”计划是一项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合力为之。我市将坚决把中央、省委、市委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实干,努力实施好“三大倍增”计划,构建遂宁“5+2+1”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筑牢坚实产业基础。
全媒体记者王 维李佳雯颜朝辉梁界波 杨小东/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