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目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如何?在打造乡村产业兴旺示范区时有什么举措?遂宁将如何激励人才资源下沉到基层?……昨(16)日,在解读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在线、四川经济日报、遂宁日报、遂宁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如何激励和保障人才资源下沉到基层?
待遇保障是能否让专业人才真正沉下基层的关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梁识栋表示,创新“市级高配、基层重用”引才方式,通过“市县共招、县招乡用”模式,“高配”乡村基层人才,并纳入市级事业编制,解决引进人才身份问题。对乡村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适当放低学历门槛,更加侧重于工作经验和专业水平。同时对乡村规划师、科技特派员等特殊岗位人才,适当提高其工资待遇,严格落实选派挂职干部相关补助和乡镇干部补贴、县以下机关公务员与职级并行制度,依据政策规定落实完善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档次(级别)和放宽职称和评审条件等就业优惠政策。
此外,对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模范履行职责、出色完成任务、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将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并在提拔任用、考核录用、项目支持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如何建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目前,我市还存在带头人难选、年龄结构不够合理、能力素质不高问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与当前农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很不适应。
市委党建办主任黄仕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精准选配、培养储备、从严管理、关怀激励”机制,通过完善从返乡农民工、优秀工人和优秀涉农大学生中选拔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策措施,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每年对村党组织带头人进行一次全覆盖轮训,扎实推进“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工程”;对村干部严格实行年度考核和届满考核,建立不胜任不称职村党组织书记调整处理制度;认真落实“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制度、基本报酬正常增长制度,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推动整体优化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分步实施?
目前,全市开展了外出考察、蹲点调研、定点学习等活动,并将在10月全面印发实施一系列指导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的文件,同时全面拉开10个试点村的试点工作,探索乡村振兴遂宁路径。
市委农办副主任唐庆洪表示,正在全力筹备全市乡村振兴大会,迅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遂州大地落地见效,开花结果。到2020年底,全市将在10个试点村开展乡村全面振兴试点,探索一系列农村改革举措,总结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2020年后,将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出台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全面推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
如何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胡亮认为,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化水平,重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固定电影放映点,让所有农民都享受服务;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重点实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县乡云图书馆、村级公共WIFI、直播卫星等项目,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半径。
目前,全市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村村响各2079个,电视户户通36.2万余户,村固定电影放映点510个。村级公共WIFI建设工程已在安居区率先启动,首批计划建成50个点。直播卫星建设计划建设3.9万户。随着项目的逐步建成和投入使用,在宣传政策方针、畅通信息渠道、助推产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何走“精致”农业之路?
结合先进地区经验和遂宁实际,要加快构建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科技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文化精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精致”农业先行区和乡村产业兴旺示范区,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张羽表示。
在解决“钱”的问题上,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用好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三块钱”;在解决“地”的问题上,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盘活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三块地”;在解决“人”的问题上,要迅速建立健全更具吸引力的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三类人”。通过这些改革突破重点,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熊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