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正在消失的太和古镇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遂宁日报
-->

文/李林昌

不久前在酷优网上看到一组《太和古镇—德胜街》的旧照片,勾起我要写这么一篇短文的欲望。

太和镇历史悠久,秦属蜀郡,西汉为郪县,魏属广汉郡,唐至今属射洪县。自古以来,县城均设金华,太和镇则是四川四大名镇之一。1952年县城从金华搬迁至此,便成为射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参加工作以后,工作单位和家,一直都在车路口一带,四十年未曾挪窝。每天出入德胜街,眼看看着她一点点破败,无人修缮。

德胜街并不在太和古镇城墙之内,而是古城链接水码头的一条老街。从东到西,两里有余。铺面一间挨着一间,行业五花八门,占尽了古镇风头。往西,过了东门桥就是古镇东门。往东,穿过车路口,就到了著名的车路口水码头。

在中国历史中,水运曾经作为主要交通方式。车路口作为涪江上的重要水码头之一,当然有她光鲜靓丽的历史和曲折复杂的故事。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德胜街,确实狭仄。可你仔细观察,依然可以看出独具一格的风韵和曾经的辉煌。二层木楼,临街有窗,与电视剧《水浒》里王婆那间店面极其相似。谁又知道这里少风流韵事?成就过多少鲜为人知的种种交易?再看三圣宫烧制考究的围墙墙砖,不用指点,你就能嗅出金粉楼台的气息。

太和镇的主要遗迹是城市建筑和寺庙。寺庙计有九宫十八庙。一部分在城里,一部分在城外。城外的三圣宫水府宫都小有名气。特别是三圣宫,地处车路口要冲,围墙至今保存完好。从墙砖图案文字上推算,三圣宫建于元明之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而太和古镇有记载的历史才八百多年,由此可见,德胜街的街龄极有可能比古镇更长。会不会因为有了水码头,然后才有德胜街,最后才有太和镇呢?

古镇平面布置图曾在《中国建筑》刊出,它酷似一条正在行驶的大船。古城墙就是船玄,解放街就是大船中轴,横街左右对称,酷似大船横梁。古镇按照船型设计建造,不知当时的设计者,是不是怀有最为美好的祝福和极其深刻的寓意。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古迹都经不住经济大潮的冲击。当撤旧建新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以后,绝大多数古镇都会被一点点肢解,为经济建设让路。太和古镇也未能幸免。高楼取代了小青瓦,新城墙取代了古城墙。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在欢呼声叫好声中被以新换旧。

东门桥下曾有一片近百亩的碧波,每到春夏,碧波荡漾,莲花朵朵,绿树成荫,是一道人见人爱的好风景。八十年代政府又出资在湖上修建了曲桥和映月桥,在湖中新增了熊猫岛,平添了无穷韵味。曲桥中间,是高耸的映月圆拱桥。站在桥顶,眼前碧波荡漾,树木葱茏,湖边小径掩映在翠绿之中,让人恍入郊外。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诗友,谈笑风生地漫步在水边的浓荫下,或者躺在熊猫岛上的黄角树下,晒着暖暖的太阳,一边聊诗文,一边品香茶,那种惬意,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上节假日,围湖而坐的休闲市民,辅以象棋、麻将、扑克等休闲娱乐工具,玩出了一幅新时期的清明上河图。更有正值青春的恋人们,摄影爱好者和文学社团活动,给公园抹上了一笔难忘的浪漫色彩。可惜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公园湖越来越小,最后被彻底填平了,建成了新世纪广场和高楼。曾经的风景,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如果说城墙一撤一修,还有商铺之大利可图,那么填湖,挤出那一点点可怜的土地,修了一栋高楼,就让小城独有的无穷风韵彻底消失,实在太不值了。

除了九宫十八庙,太和镇的其它名胜也是能够让人举手点赞的。射洪八景中的狮子楼、车路口码头、东山书院……享誉川中的全木结构狮子楼,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才被撤了的,虽然在原趾旁边建设了一座同名的混凝土结构三层高楼,看上去确是比原楼高大气派,却完全没有了原楼的气质和韵味。传说中的镇江寺毁于洪水,距复建的镇江寺有好长一段距离。现在镇江寺香火如故,到底也是新建筑了。保留下来的,只有香火和名字。

当初城里一片湖,城外一条江的景观,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不能复生了。然而,历史总在发生一些让人始料不及的事情。河东新区和打鼓滩电站开建以后,太和镇的格局彻底改变,水位升高形成了新的湖泊,取代了消失的城中小湖,失去的湖泊回来了,失去的风韵正被一点点找回来。

一座城市的风韵,需要代代人都做加法,不断积累才能形成。我们在建设新城时,需要放眼未来,兼顾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城市的文化符号,需要保护,需要代代相传。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曾建议政府利用形成的巨大湖泊,在两岸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唐风建筑,形成风格相同的两个建筑群,隔河相望,遥相呼应。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建议并未被采纳。

如今,只是德胜街还在作最后的挣扎,不过她注定会消失。就像太和镇一样,虽然名字还在,招牌却早已挂到二十里以外的武安场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