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忘初心始终追随党的脚步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遂宁日报
-->

编者按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涌现出了一批共产党员典型。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们时刻牢记着党的宗旨,处处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值“七一”即将来临之际,从本期开始,安居专刊特别策划“永远跟党走”,让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身边共产党员的故事,共同感受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人物简介

周光明:出生于1926年7月,1950年3月入党。参加了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荣获三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二次,曾在遂宁公安局经保小队派驻石油公司队长,东禅棉花打包厂厂长,东禅区供销社等地工作,是全区唯一的离休干部。

2018年3月27日,资阳市安岳县姚市镇,年过九旬的周光明步履蹒跚,在女儿搀扶下来到桂花社区党支部交纳党费。从安居离休回乡近40年,周光明记忆力大不如前,但是按期交纳党费,老人从来不曾忘记。

“周老革命都提前来交党费,不管我在不在办公室,包括在家里面,他都要直接来交纳党费。”安岳县姚市镇桂花社区党支部组织委员陈吉国对记者说。“因为我是党员,党教育了我,党培养了我,我一直要不忘党恩”,面对记者的采访,周光明说道。

追寻光明他立下初心

位于安岳县东部的团堡村,记录着周光明20多年的苦难岁月。1927年,周光明生于团堡村一个贫农家庭。父母早逝,周光明7岁时就带着弟弟妹妹过起了衣食无着的苦日子。

回忆起从小的苦日子,周光明一直给记者说道,妈一死了,就造孽了,就困难得很,没穿的。

在那个被黑暗统治的年代,周光明挣扎于乡间,看不到一丝光明。他苦心经营,好不容易娶妻成家,满以为苦尽甘来,没想到命运突变。临近解放,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四处抓壮丁,新婚不久的周光明到姚市赶集,被逮个正着。

当时妻子正身怀六甲,得知周光明被抓去当了国民党壮丁,妻子在家里哭得肝肠寸断,家里顶梁柱走了,即将临盆的妻子该怎么办呢?

“妻子怀着孕,来看我,还给我端来一碗面,但是我没吃,我们俩抱头痛哭”,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回忆当时的场景,周光明还是断断续续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离别的场景。

被抓壮丁后,周光明被国民党军裹挟着辗转多地,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明天。直到1949年7月,在陕西渭河的一次战斗中,他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从此获得新生。

周光明告诉记者,共产党的政策是比较宽的,愿回家的回家,愿参军的参军。

家,是周光明心之所系,那里有他久别的妻子,有他素未谋面的孩子,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家乡。然而,几经犹豫,周光明最终选择了留下。

当时的张指导员告诉周光明,人民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求解放的,为全中国95%的人服务的,国民党是为5%的人、少数人服务的。

从黑暗中来,朝光明走去。为95%的人服务,张指导员的一席话,让周光明立下初心,从此投身革命的洪流。

1950年3月,周光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勇担重任他践行初心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挑战。周光明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一线,保家卫国。死神近在咫尺,妻儿远在故乡,能否活着回去,他不敢去想,只记得张指导员的叮嘱:共产党人要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架桥铺路、冲锋陷阵,枪林弹雨中,周光明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危险的一次,是他奉命保护枪械,没想到驻地遭到敌机猛烈轰炸,刹那间被夷为平地。

“敌人的飞机一炸下来,就炸个小堰塘这么大,吓得够……我背了5支冲锋枪,跟到就往对面山上跑”,回忆当时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周光明虽然90高龄了,但还是记忆犹新,一直给记者讲述着那场死里逃生的战争。

战火纷飞中,周光明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周光明满载荣誉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工作,翻开了人生新的篇章。起初在石油公司经保大队,后因组织需要,他被调到原遂宁县东禅区供销社任副书记。

原遂宁县东禅区供销社职工陆智平对记者说,因为周光明做事情踏实,对人民群众很和蔼,有什么事,重要点的事情,区上都要点名抽他。

上世纪60年代,牌坊沟村一穷二白,是原东禅区最落后的一个村,集体收入一直上不去,村里三年没发过一分钱。周光明被组织选派到这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年代,处处大跃进、人人大锅饭,很少有人思考怎样把经济搞上去。周光明却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他向组织承诺:三年时间,一定让牌坊沟甩掉落后的帽子。驻村第一年,他在棉花产业上下了很多工夫,前期采用方格育苗,中期施肥、掐尖、打药,精心管护。事儿很多,活儿很累,周光明一马当先、带头苦干。

棉花增产后,周光明又带着大家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甚至冒着巨大风险,以个人名义贷款为村集体发展生猪养殖。不到三年,牌坊沟村收入翻了几番,一跃成为先进村。

克己奉公他坚守初心

来到周光明的老家,坐落在田间的这栋穿斗瓦房,是周光明父辈留下来的,斑驳的墙沿角落,满是时间划过的痕迹。虽然陈旧,但这里充满了家的味道。在这里,从战场归来的周光明第一次见到已经5岁的儿子周吉模。没有兴家立业的积蓄,没有封妻荫子的荣耀,周光明带给子女的只有极尽严苛的管束。

文革期间,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周吉模因为参加武斗,被父亲强行叫回家中。临走的时候,同学们把从所谓“地富反坏右”家中抄来的存折、现金、布票、粮票等委托给周吉模保管。后来,因为结婚,周吉模一度打起了那些财物的主意。

忆起往事,周吉模说,“当时钱比较紧,还打算拿出来用了。父亲说不行,不能拿来用。最后就和他父亲一起到安岳,交到了公安局”。

对于父亲的铁面无私,女儿周秀英至今未能释怀。自己在父亲担任领导职务的供销社上班,本以为可以得到照顾,没想到仅仅因为吃了一小块公家的面饼,就被父亲无情地辞退。

“他是很忠实的一个人,对党对人民从来不占便宜”,说起自己以前的老领导周光明,原遂宁县东禅区供销社职工陆智平连连对记者说道。

现在周光明虽90高龄了,但他一直坚持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学习党的理论。

周光明常说,人老了身体容易流失钙,但精神上的“钙”绝不能丢,坚持学习党的理论才能不缺“钙”。

“父亲经常和我们讲他年轻时参加战斗的往事,每次都说自己的命是党给的,是战友给的,不能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周光明认为是党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是战友们的牺牲换得了自己新生的周光明,一辈子始终不敢懈怠,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

周光明多次调动,变换岗位,从来都是服从安排,毫无怨言。

“在部队里入党,受党多年教育和培养,我们要不忘记党,党是我们的家”,采访中,周光明一直重复说这样一句话。

时光流逝,满怀赤诚仍未散;人事更迭,一片丹心终不移。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如霜,从健步如飞到步履蹒跚,周光明老去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像大多数普普通通的离退休老干部一样,周光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家中四周墙壁上琳琅满目的照片,记载着周光明一段段不同凡响的经历;那一大捆厚厚的荣誉证书,讲述着周光明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坎坷的经历,我们无法详细记录;太多的故事,我们不能一一诉说。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曾晓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