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翼文/图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集国家南菜北调基地县、四川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基地县、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蔬菜)基地强县等荣誉于一身的米易,坚持“农业富县”的战略布局始终没有动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路径该如何走下去,在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今年,米易县又将在现代农业领域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科技浇灌“金土地”
“早上太阳出来,利用这个智能控制系统,打开大棚顶上和侧面的薄膜,还可以利用喷雾系统、流动风机和排风机对湿度和温度进行控制。”11月17日,位于米易县白马镇的百家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育苗场内,现场负责人吴頔一边在手机上查看大棚内的监测数据,一边介绍,“去年,育苗场引进全新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电脑终端和手机APP,可以控制育苗场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数据,确保苗子能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
引进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之后,系统将育苗大棚里蔬菜苗生长所需的光、温、水、气、肥等各类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并进行智能分析,一旦生产环节出现任何异常,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同时作出相应的处理。15个育苗大棚、230万株蔬菜幼苗,湿帘系统、喷雾系统、风机系统、土壤检测系统等一系列控制装置,一部手机就能搞定。
科技的力量,在米易县早春蔬菜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径上初露锋芒。
米易县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连片喜温蔬菜设施种植示范基地——米易安宁河流域8.6万亩“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示范区;这里有全省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最高的地方——米易太空稻最高亩产1043公斤,早春蔬菜亩均效益3万余元,最高可达7万余元。
依托科技,米易农业正在实现“嬗变”。
在河谷地区,针对“稻菜轮作”生产实际,米易成功开发并大力推广水泥立柱钢架大棚结构,使河谷蔬菜大棚抗风性、防腐蚀性大为增强,而且成本低,经久耐用,广受菜农喜爱。该技术荣获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二半山区,米易针对枇杷成熟不集中、品质差、商品性不强等难题,开发并熟练掌握了枇杷控时成熟技术。如今,米易早春枇杷在每年春节前后大量上市,全国独一无二,填补了春节前后无新鲜枇杷销售的空白,而且枇杷产量高、品质好,种植效益大为提高。该技术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高海拔地区,米易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技术,广泛用于核桃、梨等产业。如今,该地区农业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种植效益显著增强,梨、核桃等高山种植业亩均收入超过万元。
融合带来新发展
如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目前,米易县全力打造“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村”,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而农业产业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
米易县提出,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标杆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域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阳光米易”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同步发展以“康养+农业”为代表的多元农业业态,以此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近年来,米易县持续推进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整合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在安宁河蔬菜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壮大企业、开展集约化育苗、农业新技术指导服务,使早春蔬菜向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采后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发展。
去年年底至今年5月,米易县早春蔬菜外销量达28万吨、产值近10亿元,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为该县GDP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甜头”。
在撒莲镇湾崃村,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下的5000余亩早春蔬菜基地里,已经完成移栽的番茄苗长势良好,种植户正对新移栽的辣椒、四季豆等蔬菜进行浇水、施肥。
如今,早春蔬菜种植除了本身带来的经济利益,还增添了一项新的功能。“结合撒莲镇特色小镇打造,体验式农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蔬菜基地也成为一个特色观光点,吸引游客前来游览。”撒莲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农业公司+专合社+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经营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组团发展”、经营收益“共营共享”、经营目标“共营多赢”,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同时,随着周边康养产业发展人气越来越高,农户也乘着康养产业发展的东风,纷纷做起了副业。
来自成都的“老知青”江蓉这个月初重回撒莲后,就住在湾崃村一家农家乐里,平日她喜欢到周边的田间地头逛上几圈,她说:“现在的撒莲镇真是一年一个样,村子里的房子都修得漂漂亮亮的,早春蔬菜基地也是一片生机勃勃,变化最大的还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