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声
王文革在别处。
与人群隔着透明的玻璃,试图抵达,却难以触及。在玻璃的背面,他兀自沉默,又激烈对抗,用自己的画笔,建立起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冰冷的,空街陋巷,万般疏离;也是空茫的,山深岁久,不知往是昨非。所有的缘起与明灭,辉煌与颓败,游移与求索,去与留,离与散,都被王文革于这芸芸众生之中信手拈来,于一画室中,以笔为针,颜料为线,将这粗钢冷铁编织成另一个空间。
浮沉迟数,岁月晨昏,尽在其间而已矣。
一
在王文革身上弥漫着典型“攀枝花移民”的精神特质,同大多数攀枝花画家一样,王文革关注的依然是由“三线建设”生发而来的工业题材,题材可以说是画家们生存的时代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因为“三线建设”俨然已经构成攀枝花文艺创作的文化背景,而工业题材艺术创作本身已然成为攀枝花的一张文化名片。由于王文革恰恰经历了攀枝花这座城市从兴起到转型的历程,因此他直面了这座钢城的繁盛,同时也亲历了产业结构调整下攀钢的阵痛,这显然构成了王文革的叙事背景。在王文革所构建的图像体系背后,不仅仅是唤醒了他这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体验,更带来了对人本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的关注。当我们沉浸于王文革营造的一幅幅诡谲幽深的视觉图景中时,他思考的深度,审美的经验,隐秘的表达,带给我们的更是关于工业化进程中人的命运的无尽考量。
洋溢在王文革构建的视觉图景下的浪漫主义精神,让人们看到了无情世界的有情,看到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其间源源不竭地流露出一种浪漫主义的忧伤和诗意化的隐忍,一种边缘化身份在工业化进程和现代性侵袭过程中所带来的苦痛和无奈,一种伤逝的基调和未知的迷茫感,一种平静表象背后的挣扎与呐喊,一种昏睡在温床之上突然间惊醒所导致的个体生命在社会巨变中的浮与沉,以及不可阻拦的时代进步潮流呼啸而过后留给人们的茫然无措和孤独忧愁。
王文革的视觉叙事不仅饱含着象征蒙太奇式的表达上的印象性,同时也暗含一种主题蒙太奇的叠加感。他将自我意识消融于他的画作之中,世界末日式的环境污染的文化想象隐匿其间,曾经的落英缤纷、湖光山色再也不见,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无尽担忧绵延而来,这种焦虑浸染着每一个走进王文革绘画世界的人的心里。
如果说《夜煌》还带有浓烈的超现实主义情结的话,其时王文革就已经走上一条追求自我风格和差异化精神诉求的艺术道路了。这一时期,王文革相继创作出了《舞》《落英》《上班的下午》和《下班的上午》等作品,这类作品从题材上已经开始关注到粗放式工业发展之后被破坏的环境,以及工厂日渐衰败之后人的生存状态,并且在《春秋惑》的创作中开始尝试用新型材料营造出模糊不清的视觉感,试图想要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虽然落寞、隐忍、奇诡、迷茫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叙事观念,但一个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坚定而行的王文革已经呼之欲出,而这个时期的艺术探索确实成为那个年代的一个剪影、一段记忆和一种恣意的文化想象。
及至《聊斋》,虽然奇诡与迷茫仍旧是其主要的视觉叙事符号,但图像背景显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工业建设浪潮衰退之际,王文革已经开始从之前的现实复刻式的作品中出走,转而走向《聊斋》。而《聊斋》恰恰又是在迈向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真实的生存困境。它清晰地勾勒出攀枝花转型的艰难,一步步透过其文化想象展现身处其中的人的失落、无措与迷茫。如果说《聊斋·香玉》还带有强烈的悯感意识和对工业复兴的期待的话,那么《聊斋·青春》则可以说明王文革已经完成了对人的现实困境的刻画,转而开始对产业转型所带来的人的精神困境进行思考,但空茫和无措若隐若现,扑朔与迷离传达出的仍然是王文革式的视觉修辞。只不过较之《聊斋·香玉》,更在奇诡的虚镜中隐含着他对无奈的社会现实所作出的洞察性思考,他充分调动了观者的感官与想象,在营造出的一种冷色调的、调侃的、超现实的氛围里,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思考冲击着人们彷徨的内心。
二
王文革的视觉表达源自于个人的生存经验和生活记录,他也曾讴歌工业文明的建设,也曾为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唱过赞歌,但回望来路,或使他心惊,撕开华丽的袍子,他望见内里的不堪。弥漫在他的视觉图像中的黑色野狗、面目不清的女人、冰冷的皮肤、布满煤灰的地面、停滞的大型机械、诡异的太湖石,虽然无分别地、阴郁地铺陈在观者面前,但在王文革的视觉叙事中彰显的是他对社会现状和艺术人生的积极思考,潜伏在这些符号之下的精神空间才是他要表达的根本。陌生化的视觉体验与画者的审美经验交织在一起,使这些没落的工厂景象散发出艺术的“光晕”,一方面昭示出资源衰竭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则又向现实发出了深沉的诘问:“我们该何去何从?”
落寞的场景设置彰显出的是对工业浪潮退却后的现实困境的思考,那么《聊斋》系列中女子不变的思考者的姿势散发出的则是一种令人感伤的平静,从《聊斋·香玉》到《聊斋·青春》,多余的素材从王文革的笔端消失,但纯粹与空茫所营造出的视觉张力往往更能击中观者的内心,让人冷汗涔涔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视觉图像所传达出的那种在芜杂中追求有序、在绝望中残留希冀的绘画感所带来的意蕴。王文革的个体视觉经验的敏锐无疑映射出这个急于转身的社会现实,他创造出的一系列意象尽显骨子里的悲悯和失落,以及试图摆脱习惯性视觉经验的对抗和努力。暖色调从图像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灰色调无疑带有一种彻骨的寒冷。这种视觉的冒险凸显了王文革的才情和个性,但正因如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精于表达的王文革,亦让我们看到一个告别了自说自话而走向现代人文关怀的王文革,更让我们看到一个从外部经验的寻找走向自我精神彰显的王文革。
纵观王文革的创作,其笔下常带冷意,纸上每有温情,抒悲悯之意,而无恨世之心,叙聚散之事,而无颓丧之态。相信通过他在视觉表达上的一步步探索和努力,“工业题材”在他笔下将会不断带给观者富有挑战性的视觉和精神体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