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中考成绩揭晓时刻。
攀枝花市二中初三(六)班学生苟予珊紧张地拨打了成绩查询电话,父母也心情忐忑地在旁陪同。语文94、英语94、物理97……听到586.5的总分成绩时,一家人都激动起来。苟予珊的中考成绩已有很大把握上“市三中市七中”录取分数线。
小学毕业时,苟予珊的成绩并不拔尖。怀着对市二中的崇敬与希翼,家长把苟予珊送进市二中。在市二中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她用三年的时间稳步前进,向着目标冲刺……次日,消息传来,苟予珊被市七中实验班录取。在市二中,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少!
同日,市二中传出捷报:“市三中、市七中”上线总人数及正录人数又一次位居全市初中学校前列。这是自2011年以来,市二中连续第7年保持辉煌战绩。这是市二中不变的实力,创造这样的成绩,除了历任校长、历届老师们的呕心沥血之外,一些真正的内涵也值得我们探究!
6月15日,中考结束,市体育场上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角逐。骄阳下,场上运动健儿们挥洒汗水,奋力奔跑,争抢进球,场下学生阵阵“加油”、“进球”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这是市二中正在开展的“班级足球联赛”。
“这是今年的第一届班级足球赛,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体育组长余小龙告诉记者,自从学校开展足球赛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每个班级有50%的学生参加,目前有600人参与足球训练和比赛。“不仅是学生热情高涨,家长也是积极参与。”市二中校队男足教练刘波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每次搞足球比赛活动,不少家长都来观看助威,甚至有家长还自告奋勇担任班级足球教练,做比赛的裁判。
市二中不仅成立了校男足队,也成立了校女足队,不少娇弱的女生是其中的一员。女足教练刘越波说,校足球队的个别女生性格内向,体弱多病,在近一年的训练后,身体变好,性格也开朗了很多。“以前一些女生最多跑一两个来回就累得不行,现在可以踢完全场了。”
据了解,近年来,市二中秉承全面健康发展教育理念,大力开展“竞争性强”的足球活动。每学期开展学校班级足球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多次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得佳绩,在全市足球赛中曾获三连冠。2016年,市二中被授予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此外,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也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荣获等级奖。
在体育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市二中的艺术成就也令人瞩目。2017年5月25日,在全市庆“六一”暨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中,市二中的合唱、舞蹈再次成为亮点,小合唱《铃儿响叮当变奏》获全市三等奖,《孔雀雨》以9.606的高分获得全市中学组(含初中、高中、中职)一等奖,这是市二中连续三年在全市艺术节中夺得舞蹈项目一等奖。
从2010年起,市二中就长期坚持“艺体特色活动”,内容涵盖体育、科技、艺术、文学等23种。聘请艺体专职教练人员40多名为学生训练。每学期报名参加的人数均在1000人以上。
“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是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的总体目标,可以说市二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艺体共育学子健康发展
为人师者尽心尽力尽责
位于花城上街10号的攀枝花市二中身处繁华闹市,占地面积10184平方米的校区内,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学生宿舍、操场拥挤在一起,两个篮球场和一条60米的直跑道只能在楼栋之间见缝插针,可谓一个“小洞天”。
尽管校园布局紧凑,可从1978年建校至今,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却在这里用大爱和一颗颗赤诚之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成果。
时间回到中考前。6月10日,市二中第二教学楼四楼,饱受了白天烈日的炙烤,夜幕下的空气依然热腾,坐在教室里做最后冲刺的学生们个个汗流浃背,守候在此的老师们也同样不轻松。“不到最后一秒,我们决不放弃。”面对大考在即,普兴琼老师面色凝重的说到,经历过历年大考的她此刻并不轻松,杰出的教育成绩让她获得了四川省优秀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市首届“十佳班主任”等多项荣誉,但在这三年深耕细作即将见分晓的前夕,她眉目间还是有着化不开的担忧,
学校并没有每个老师必须时时守在学校的硬性规定,但每天上午7时30分到晚上10时,只要学生在,老师就在,十几个小时陪伴在学生的周围。“老师们就好像一个全天候保姆。”采访中不少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最真实的情感。
今年40岁的李杰老师在说到市二中的教学和管理时,用了“陪伴、奉献、专业、关爱、心态”五大关键词。他认为,市二中每年中考都能取得好成绩,与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分不开。化学科目的陈老师身患糖尿病,却长期坚持带病为学生教课,一次终因体力不支倒在讲台上;英语王老师身怀六甲依然每天穿梭在教室里;为研究考题,数学组的老师们常常忘记了吃饭的时间……这些不过是市二中教师组出现的常态而已,但当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时,依然令人动容。
“严厉+可亲”是初三(五)班学生对数学老师肖建平的评价,他也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从初一接管班级开始,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就属于了学生。除了搞好教学、班级管理,他尤为关注每个学生心理问题。肖老师认为,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因此只要发现学生情绪不对,他一定及时了解沟通。
市级骨干教师、英语教研组长张利老师曾公派英国留学半年,作为首届“云班”班主任,她说:“作为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去耕耘、去流汗,然后获得的幸福与快乐是收获名利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收获一片爱,洒下满园春。6月10日晚的采访中,记者现场感受了张老师收获的幸福与快乐,10多个刚刚高考结束的学生相约回到母校,为张老师送上鲜花和礼物,还来到教室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弟学妹们鼓劲加油……此刻,老师脸上的幸福,学生满溢的快乐,无言地诠释着市二中的教育理念!离开市二中的学生高考后回到母校思校谢师,是这所名校的优良传统!
在市二中采访,记者的笔触无法一一呈现每位教师的风采,但陪伴、奉献、专业、关爱、付出、求索……一定会铭记在每一位市二中学子的心中,并影响他们的一生!
名师课改见招拆招堪赞
每年中考落下帷幕,市二中取得的脱俗成绩都会在业界掀起一阵风浪,大家一致关心的焦点是,市二中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获得了如此成绩?
在这一点上,市二中从不隐瞒,数十年摸索出来的教学之道需要众人的继续发展与完善,而这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正是市二中取得傲人成绩的不二利器。
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市二中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市二中每一位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各有奇招。如语文组的“板块教学”,诗词、阅读、文言文……每一位语文老师各擅其长,然后相互交流探讨,再到课堂上为学生们传授精华。
有30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先后担任班主任28年的普兴琼老师表示,语文除了重在积累,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北大学子封凡、胡芮铭、李卿禾等都是她的学生。讲到教学方法,擅长写作教学的李杰老师认为,每一次的作文课就是一次重新看世界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用最真实细腻的情感去描述事物。
有20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肖建平老师认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好的大前提。因此他要求每位学生的课桌必须规整,每一门课程的试卷要分门别类地装在不同的文件袋中。同时,打好基础知识和善于总结方法十分关键。他反对题海战术,但要求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在课后回看笔记时,准确把握知识点以及容易出错的点在哪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让学生喜欢上老师等,也是肖老师的教学绝活。
无论是全面课改的成功,抑或是市二中教师们深厚功力的传道授业,正是由于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就夯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才会在升入高中后持续发力,后劲无穷。
从2013年至今5年来,共有5名市二中毕业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正所谓“三年五人北大清华,洞天别致育人有方”。2013年,2010届学生赵云帆以全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2011届的两位学生封凡和胡芮铭,双双以省、市理科、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北大;同年,该校李卿禾同学也以全市理科第三名进入清华大学;2016年,2013届的刘彥江同学以677分考入北大。由此上溯到1997届的学生张思语,2010年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生物博士;2007届的张洪畅,2011年7月被推荐到哈佛大学就读……这些学子不仅是攀枝花人的骄傲,也是市二中践行课改、开放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好证明。
“柴米油盐”服务精准到位
市二中虽然校区场地布局紧凑,但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上从来不含糊。“为了让学生们住好吃好,学校领导也是费尽了心思。”说起学校的物质建设,负责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高连均可谓感触良多。
“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慕名来市二中报名,要求住校的学生也不少,但学校仅能容纳四、五百人住宿,学校又没有更多的地方建宿舍楼,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高连均说,去年学校投入80多万元将二教楼报告厅拆除,增加男生宿舍140个床位;把后校门教师单身宿舍改建成学生宿舍,又增加110个床位。与此同时,增加学生宿舍的洗漱、淋浴,以及饮水机。“现在单身老师都没有地方住了,只能分散到各处,或者自己到外面找住房,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说到老师没住处,高连均也显得很无奈。
由于场地受限,学校食堂也是高连均最头痛的地方,食堂每天要供应1100多个学生吃饭,可食堂的大厅仅能设置504个座位,为了避免出现就餐拥挤,市二中实行错时就餐。此外,还设置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就餐卡,以方便不同情况的学生就餐。
为了保证餐具的安全卫生,2017年6月,市二中花费近10万元购置了一套全自动洗碗机;直饮水系统采用四级过滤芯,每学期不仅更换滤芯,还定期请相关部门进行水质检测。
在采访中,高连均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后勤部门不仅在后勤服务上事无巨细、温馨周到,也极力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大力营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教导学生礼貌待人,注重公共场所卫生,杜绝食物浪费等,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正确价值观。
在市二中采访,记者目睹了学生排队、让行、打招呼、捡纸屑等良好文明风貌。我们有理由相信,市二中这所优质名校,在打造“川滇教育高地”的征程中,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陈是健本报记者彭春梅/文市二中供图)
课堂上“云端”如虎添翼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越来越难以跟上现代教学的节奏,高科技手段开始在现代教学运用。
2014年9月,市二中率先大胆尝试把课堂搬上“云端”,成为全市首个开展“云技术”教学的试点学校。2015年,在新入校班级开设两个“云班”,2016年又在初一年级开设了6个。至此,市二中三个年级,“云班”已达到9个规模。
今年51岁的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王翠凤老师认为,“云技术”教学有很多好处:一是学生每天的作业能当场提交马上批改,老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纠错。与传统教学相比,云技术教学更加及时有效。其次,在“微课辅导”功能上,老师讲课时的音频资料可以截屏,或者下载老师的课件,下课后没学懂的学生可以反复看听。而且做物理化学实验时,学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实验的每一个过程。
王老师告诉记者,经过一学期的云技术教学,成效显而易见,以前她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年级排名第七,现在升至第五。学生的变化也很大,在“随机点名提问”功能下,学生们上课精力高度集中,每个学生都处于随时准备回答问题的状态。下课后,对没学懂的地方也是反复观看视频。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以前对云技术教学还有抵触和担心的家长们也认同了这种教学方法。不少老师、学生、家长主动申请开展“云班”教学,王老师的班级就是后来加入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