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潇
2015年9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四川省作为全国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
201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出台,确定了“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的奋斗目标,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迈出关键性一步。
与此同时,四川省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纳入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与成德绵地区同步开展先行先试。
围绕省委、市委中心工作,市政协坚持“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聚焦“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调研视察、专题协商、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围绕我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积极建言献策。
广大政协委员立足岗位职责,发挥界别优势,争做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孙朝晖不是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但他很自信地说,自己对攀枝花的认识和理解,比很多当地人还要深刻。从1984年踏上攀枝花这片热土,这位来自江西的知识分子就把为国家、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三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这片热土上,让钒钛磁铁矿走进千家万户,让攀枝花这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作为钒钛行业的“领军人”,孙朝晖立足职能、积极作为,围绕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献计出力。
2015年底,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攀枝花钒钛(国际)论坛上,一些专家提出:“目前我国钛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钛材发展将助推我国制造业升级,应集中资源抢抓历史机遇,引领新一轮结构材料革命。”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孙朝晖的注意。为给钛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孙朝晖从国际钛产业发展趋势到中国当前发展情况;从高端钛产品到钛资源开发,再结合自身几十年的研发经验积累情况,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核实、一个字一个字的考量,仔细核实认真分析,对钛产业发展情况作了密集而细致的调研走访。几十万字的材料经孙朝晖整理,最终形成2000字的“加快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结构材料革命的建议”提案,在2016年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交给党中央。国家科技部在审阅后批复:“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细化配套落实措施,积极支持开展钛材料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孙朝晖积极参与助推全面创新改革,抓住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机遇,聚焦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提交了攀枝花铁矿石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提案,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采纳,并在国家资源税改革方案中得以体现。
一边是努力争取政策支持,一边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6年,攀钢在全公司推广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孙朝晖心里清楚,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严苛,要取得好效果并不容易,科研项目不确定因素太多,要推进该项目更是难上加难。他将这份担忧埋在心底,并选用所里一个重要项目“降低高温碳化吨渣电耗”作为试点,启用只有29岁的张溅波博士作为课题负责人,而项目组成员中30岁以下的占80%。2016年底,“降低高温碳化吨渣电耗”六西格玛项目成功将高温碳化工序的平均电耗由1000kWh/t以上降至750kWh/t左右,并在集团公司六西格玛展示赛中获得二等奖,成为唯一一个获得如此高奖项的科研项目。
孙朝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一等奖各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申请了50多项专利,有近40项已经授权。由他牵头的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等技术研究,为企业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打破了美国对钒氮合金生产工艺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钒氮合金生产成为全国钒行业的支柱产品。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名政协委员的创新或许不够强大,但众多政协委员一起创新,就将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市政协委员池勇,狠抓国检中心建设,国检中心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人才层次结构有了很大改观,检验检测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国检中心的影响力日趋突显。
市政协委员李俊洪,解决了困扰攀钢生产的多项技术难题,如冷轧带钢表面控制技术、高品质冷轧产品平整技术、冷轧机辊型设计技术等。
市政协委员陈俊坚持走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的矿山发展之路,组织企业围绕“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利用”“非高炉冶炼新流程”“有益元素全面回收工艺技术及装备优化”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政协委员牵头或参与的创新改革达120余项,荣获国家、省、市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0余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