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设森林城市生态经济共赢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创森以来,攀枝花市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集智聚力、精心实施、统筹推进,实现了绿化面积大拓展、绿化质量大跨越、管养水平大提升、生态环境大改善、生态收益大提高和生态意识大增强的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累计实施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支撑保障等各类创森工程项目563个,新建林地(绿地)24493公顷。其中,仁和大河滨河湿地公园、安宁河河滨公园、法制文化公园和炳三区学府公园等,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魅力集镇、特色旅游新村建设,打造了一批和谐、秀美的现代新农村;矿山迹地得到生态治理,植被恢复成效突出。“林城相依”、“花城相融”的城市森林景观雏形显现,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2016年底,攀枝花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8.16%增加至4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8平方米增加至11.49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从的58.97%增长至60.1%,水系绿化率从82%增加至91.51%,道路林木绿化率从83%增加至88.47%。

——生态治理示范成效突出。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治理为重点,加强裸露工矿迹地、破损山体等“硬骨头”的生态植被恢复,开展工矿废弃地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完成广厦采石场、龙蟒尾矿库、青杠坪尾矿库、二滩粘土矿等50个矿山迹地的生态治理,面积达1100公顷。全面实施金沙江河谷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积极推进人工造林和封山抚育。以建设“绿色矿区”为带动,攀枝花市成为全国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实现废弃地复垦、生态环境提升和促进发展互利共赢目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城区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环城森林生态景观圈初步形成。

——生态产业发展持续壮大。全市核桃基地种植面积达2.67万公顷、芒果种植面积达3.5万公顷,建成万亩晚熟芒果基地10个、万亩早春枇杷基地2个、万亩石榴基地1个、万亩柑橘基地1个。成功开发芭蕉箐万亩枇杷生态观光园、撒莲镇海塔村世外桃源观光区、大田石榴生态观光园等多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举办了务本桃花节、黄草樱桃节、大田石榴节、仁和芒果节、格萨拉索玛花节等各类生态观光旅游节庆活动。创森以来,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年增长率为11.62%,生态旅游人数和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在15%以上。2016年,实现林业总产值36亿元,比2012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5.2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达到2097元,比创建初期翻了近一番。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常年有效管护森林面积32.34万公顷,开展森林抚育1.4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83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68万公顷。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别林地,实施林地保护分级管理,严格保护天然林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建设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初步形成卫星热点、航空巡护、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逻“五位一体”的林区林火监测网络。设立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2处。通过“三防”体系建设,有效保护全市森林资源。

——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始终把“人人参与森林城市创建,个个分享绿色发展成果”作为创建森林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科普活动,提高市民植绿、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市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支持率达95%。“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全民义务植树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发放创森宣传资料25万余份。全面建成并开通四川省首家“攀枝花市全民义务植树专题网”,引入“互联网+”模式开展线上认建认养。建设104个义务植树示范林和义务植树基地,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97%。攀枝花块菌、攀枝花芒果成为地理标志,388株古树名木得到挂牌保护。

如今,攀枝花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生态蝶变,由“钢铁城市”转向为利用光热资源的中国“阳光花城”,稳步走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康养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创建森林城市是短期的,城市森林建设是长期的。攀枝花市将持续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作为进一步改善宜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力建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长期有效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实际行动。

(本版图片由市林业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