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和成效(一)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五”后期,我市就充分认识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适应“普九”后人民群众对更高阶段教育的需求,促进“普九”成果巩固提高的必然要求。开始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加快普及步伐的目标任务,与“高标准、高质量”“普九”同步推进。98年城区率先实现普及,普及率达90%以上。2005年实现全市基本普及,普及率达到86.6%,2012年为95.75%。普及进程和程度居于全省前列。(二)不断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办学管理体制,为整合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创造条件。2001年将原市经委所属市经济学校与市教育局所属市一职中合并成立市经贸旅游学校,交市教育局管理;同年市九中兴办民族高中(三个农村县区办民族初中);2004年将市技工学校并入攀枝花学院;2005年原攀钢一中(现市七中)、五中(现市十五中)、四中(即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及十九冶一中(后撤并市十五中)、攀煤一中(现市十二中)分别移交市教育局和东区、西区政府;同年,市建筑工程学校(市建筑高级技工学校)由原市建委所属移交市教育局;2012年东区所属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并入市经贸旅游学校。围绕切实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努力促进企业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支持改制企业兴办职业技术学校,推进了政府与企业合作办学。在争取和安排上级项目和资金、学校和教师评先选优、年度办学评估考核奖励等方面,做到了企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三)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十五”以来,根据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针,按照规模效益原则,我市着力调整两类高中规模结构。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均调整到8所。与此同时,不断强化招生比例调控。2005年实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2261人和19685人,在岗教职工分别为1591人、1059人。切实兑现国家有关资助政策。2013年兑现“国家助学金”预算资金1013万;市级投入“就读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免交学费”配套资金500万,国家助学金48.24万。(四)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三中、七中、九中(民族中学),先后异地新建大河中学、米易中学、盐边中学、西区十二中,共扩大招生规模7890人。“十五”以来,全市公共财政投入经费103663万元,其中市本级投入26821万元,县(区)76842万元。用于经贸旅游学校、建筑工程学校改扩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市级财政投入经费16390万元,国家项目经费2665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由8199人扩大到现在的19685人。“十一五”以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分别增加了248人和250人。(五)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出了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方针,大力推动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重点)学校。创建省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两所,省级3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各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3所(全省48所)。重点示范学校发挥了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坚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宏观管理指导,推动每所学校都形成自身特色重点专业。市经贸旅游学校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市建筑工程学校有国家示范专业1个、省级重点和重点在建专业4个。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即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全市共有市级重点专业12个。各学校努力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行学分制、选修课制,在理论和操作教学之间更重实际操作。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普通高中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虽然,过去几年市、县(区)政府都加大投入改扩建或新建学校,极大地改善了高中阶段学校校舍面貌和条件。但是,在国家“以财政投入为主,其它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政策框架下,普通高中经费保障尚不完善。(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选择之间的矛盾。二是就业准入制度有待加大落实力度,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切实提高,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三)教师队伍建设中人才吸引和引进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三、建议(一)加快完善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它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保障学校能够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规范办学,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按照保队伍稳定、保基本运转、促持续发展的原则,研究合理的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研究解决好不该由学校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宗设备购买债务偿还问题。积极向省反映普通高中投入机制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争取社会捐资助学,争取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同时,要不断加强和规范学校资金使用管理。(二)深化学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根据实际灵活掌握“3人开考”规定。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和专业教师引进专门政策。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奖励和高考奖奖励办法。(三)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按照既积极又稳妥原则,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群众需求与意愿的关系。更多地通过深入细致的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引导群众作出正确选择;更多地通过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吸引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大力推进落实“职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普职沟通,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为两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探索更多途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教育更好衔接,满足群众希望子女获得更高学历教育的愿望,为职业教育发展开拓更大空间。应努力在对接和服务攀枝花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战略研究,在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推进校企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