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细品丰厚历史积淀敬飨锐意开创成果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30年间,攀枝花学院从成立之初的专科学校成为今天拥有17个教学单位、46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9个学科门类、生源覆盖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本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30年来,攀枝花学院在植根攀西沃土,彰显办学特色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为攀枝花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战略谋划和卓越人才培养,其贡献不可小觑。1983年11月11日,攀枝花学院的前身——攀枝花大学成立,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建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攀枝花学院,成为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地方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占地1260亩,固定资产6.06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8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9人,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的550人,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5万余人,成教学生8200余人。近年来,在不断寻求自身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办学特色上下功夫的同时,攀枝花学院把特色发展作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坚持校地相融、产学研互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建设方面凸显区域特点,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植根攀西沃土、服务资源开发、坚持学产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并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彰显。优化学科结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攀枝花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是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物,其学科专业设置与办学实践同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学校立足攀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根据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攀西地区综合资源开发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四川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南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结合攀枝花建设“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等发展战略,几番完善学科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围绕攀枝花钢铁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学校加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学科建设;围绕攀西地区复杂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下的土建施工和攀枝花建设省级次级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学校加强了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为更好地服务我市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质钢材深加工与制造业、煤炭化工等产业链的延伸,学校还加大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钒钛资源加工工程、能源与资源工程等与区域产业布局紧密相关的专业的投入力度,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攀枝花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冶金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1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同时,结合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2007年,学校选择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13个专业率先在同类院校中和西华大学开展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科研能力融入区域产业科技高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攀枝花学院作为适应攀枝花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立足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立足攀枝花优质光热资源,开展太阳能应用与推广研究;立足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展生物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围绕攀枝花工业结构体系,开展循环经济与二次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围绕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开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强化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建设有国家、省、厅、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3个,与企业联合建设的专门实验室4个,校级研究所12个。以此为载体,学校重点围绕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细鳞片石墨膨胀机理开展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难题,将学校最大限度地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学校共承担了直接服务于资源开发和地方发展的科研项目430余项,多项研究项目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年8月,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是四川省获得该称号的8所高等学校之一。2012年被四川省发改委授予“四川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在校地、校企合作方面,攀枝花学院主动与地方政府共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互动机制。先后与攀枝花市三区两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四川龙蟒集团、四川东泰新材料科技公司、攀枝花鸿兵钒镍业公司等签订了专门的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协议,开展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科研工作,“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新流程应用天然气实验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投产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攀枝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攀枝花学院共同承担建设的“攀枝花钒钛检测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检测服务平台。为适应国家攀西战略资源新开发试验区的发展需要,学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了四川省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研究所,进一步提升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的能力。坚持特色办学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自身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的立足之本,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攀枝花学院立足于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口径适中、专业能力强、执业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01年升建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不断融入行业特色,积极探索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途径,针对不同行业增加相应的专业内容,实施各类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如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举办符合行业需求的联合培养班,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等。近三年来,从攀枝花学院毕业的10756名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中,有40%选择在攀枝花就业,有效解决了本土人才缺乏的难题。这批在攀枝花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地方各个领域的工作骨干,其中有百余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十多名企业家,为攀枝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学校自开展成人教育办学以来,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为攀西地区培养各类本、专科人才1.8万余人,6200余名医卫人员和5100余名中小学教师提高了学历,每年为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万人(次),对提高攀枝花市干部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蕴塑校园文化营造多彩多元育人氛围推进大学品牌文化建设,形成以“民主、团结、科学、务实、坚韧”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之根本。“文化立校、精神育人”是攀枝花学院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学院通过校徽、校训、校歌、校风及名师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宣传来带动精神文化建设,确立了“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营造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管以服务为旨”的良好氛围。学校坚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重点,以高品味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加强校园主体文化建设,推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发展。建设了博学讲坛、明德讲坛、阳光讲坛,省内外院士、教授等专家、学者常应邀来校讲学。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和藏羌歌会、彝族锅庄晚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运动会、球类比赛及大型文艺表演活动。新生的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毕业教育成为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承接了米易垭口至挂榜乡沿路5公里的新农村民房美化等项目,主动承担市六运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积极发挥高校作用,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今天的攀枝花学院,主题雕塑、文化石、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广场随处可见。融自然、人文、科学相统一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而且使学校成为了攀枝花市的文化名片和对外文化形象窗口。(按照姓氏笔画为序)王云昭邓双全田从学冯明琴吉俊雅刘国钦刘绍璋刘养仲陈善我杨绍利吴汉怀张春张永治张畅张炜张彦青陈广凌陈奎彦武开永罗扬富金国良洪宝书钱平皋殷光义龚明生崔旭梅彭健伯曾声鸿谢荣昌蔡义泉(以姓氏笔画为序)万立马晓凤文荣跃王红王梅邓斌邓鉴鑫乐磊刘云兴闫书宇李格李伟杨宗林杨彬周怀来张华涛张俊杰张家华姜小林赵彤荆建华栾伟鹏郭云峰唐建勋秦万勇谢小兵(1992级社区医学)谢小兵(1994级工业电气自动化)谢正敏蒲廷军薛世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