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所小学的“非遗”情怀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本报记者李云飞陈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基因,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改变基因将丢失自我,我们不能将文化“转基因”,丢失我们的“身份证”和“名片”。有一所小学校,致力于传承地方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的苗子种进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2013年11月4日,四川师范大学礼堂内,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其祥和音乐老师张茂丽颇为激动。当天,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课题《谈经古乐的学习传承研究》入选为“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平地中心校也被授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项目学校”。在保护传承“非遗”的道路上,平地中心校已摸索了8年。古韵谱新曲11月22日,记者来到平地镇中心校,恰逢大课间,学生们做起了课间操。这里的课间操却不是普通的广播体操。随着广播里悠扬的丝竹乐曲,学生们欢快地唱了起来:“杜鹃花儿开,红艳艳,哉多兮……”并举起手里的红色“烟盒”跳起舞来,时而男孩蹲下来,女孩举着“烟盒”围着男孩转圈,时而两人并立,向内侧弯腰,将手中的“烟盒”相碰……“这些乐曲是我们根据谈经古乐谱曲的。孩子们手里拿的‘烟盒’是彝族的传统打击乐器。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大课间时,学生们就既能唱、又能跳。”学校音乐老师张茂丽告诉记者。平地镇迤沙拉村谈经古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谈经古乐是古时远征官兵中的南派音乐才能之士,在宫廷音乐的基础上融入故乡的江南丝竹,再被后人不断融入彝族音乐元素和云南民间歌舞乐曲元素的一个“混血儿”,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南方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今天的丽江“纳西古乐”相媲美,都被誉为现存极少的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而谈经古乐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没有曲谱。为了将谈经古乐传承下来,老师们去找谈经古乐项目的传承人,通过听他们唱曲,记下谱子,再填上歌词,教给孩子们。早在2005年,平地镇中心校在《里泼民族文化开发与地方民族学校课程研究》课题里,就涉及到了谈经古乐,主要包括民歌、民舞、民乐、民族文化体育等。“当时,我们组织学校艺体组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到迤沙拉村寨采风的方式,开展谈经古乐相关知识和乐谱的搜集工作。”平地镇中心校校长刘其祥说。学校先后搜集到各种版本的谈经古乐乐谱,音乐组教师重点对其中《八吉祥》《蝶落泉》《月儿》等乐曲进行了初步整理,并将其编入中心校里泼民俗文化音乐校本教材《里泼之韵》中。2009年,学校又申报了市级课题《里泼谈经古乐的学习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发展研究》。今年,《里泼谈经古乐的学习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发展研究》入选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的子课题,平地镇中心学校授牌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项目学校”。朴素的心愿“我四五岁的时候,经常听到村子里的老人们唱民歌、说彝语。而现在,许多彝族孩子几乎就没听到地方民歌,听不懂彝语。我感觉本土的文化在流失。”今年33岁的张茂丽老师告诉记者。她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从一毕业就在学校当老师。“我特别担心有一天,没人再会说彝语、唱民歌,我们的子孙再也听不到这么动听的音乐。”学校共有600余名学生,85%是彝族学生,但许多彝族学生却不会说彝族话。正是基于这种担心,平地镇中心校大力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传承。正是基于这种担心,许多人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帮助学校做这项工作。传承学习谈经古乐,老师自然是一马当先,老师先学会再教给学生。全校81名老师,每名老师至少都会一种乐器,而艺体老师则会二至三种乐器。学校组建了教师金沙古乐队,可以合奏谈经古乐中流传下来的几首曲子。今年56岁的起朝华既是中心校的老师,也是谈经古乐队的队员。他几乎样样乐器都会用,是“金沙古乐”队的主力。但老师们毕竟是半路出家,要真正掌握谈经古乐还需要专家指导。学校经常通过起朝华邀请迤沙拉谈经古乐队来学校指导师生,而老艺人们没一次推辞,都痛痛快快地一叫就来,或亲身示范,或耐心讲解,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师生。“谈经古乐队现在只有6名队员了,年龄最大的近80岁,谈经古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也将近70岁了。他们来学校很不方便,要自己骑摩托或赶农村客运车。但他们每次都很热情地来,从不收报酬。”张茂丽感慨地说。许多单位也对学校发展谈经古乐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区文化、教育、民宗等单位的协调帮助下,学校配备了价值8万多元的民族乐器,共22类大小384件。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免费使用乐器,这更激起了师生共传承非遗文化的学习热潮。惊喜与担忧每周五下午,总能从校园里传来稚嫩但充满生机的悠扬乐音。这是平地镇中心校的兴趣课时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有600余名学生的校园里,竟然开设了二十多门兴趣课,二胡、三弦、唢呐……应有尽有。“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弹奏谈经古乐的积极性很高。”张茂丽的话里满是欣慰。校园里的乐声也传到了校外。“以前才开始课题研究时,镇上连个卖乐器的店都没有。我们学校需要的三弦、葫芦丝等乐器都是到市区采买的,‘烟盒’是在楚雄洲买到的。”张茂丽说。现在,由于学生喜欢音乐,部分家长就帮孩子买了乐器放在家里随时练习,并跟着孩子学习弹奏,镇上有了卖各种乐器的店铺。学校里教的“烟盒舞”也勾起了当地妇女的兴趣,许多村组的妇女都学会了跳“烟盒舞”,成立了舞蹈队,卖“烟盒”的店铺也应运而生了。纳凤燕是学校六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今年11岁。她是班里乐器方面的佼佼者,能熟练使用葫芦丝、二胡和竹笛,还会弹奏扬琴。并且,她能独立演奏谈经古乐中的调子,比如《八吉祥》《翻山谣》等。但她也面临一个问题:马上就小升初了。毕业以后,怎么继续学习演奏谈经古乐?这也是学校的一大担忧。“学习民族音乐、使用民族乐器需要很长时间打基础。谈经古乐并不好学,因为演奏时的主要乐器三弦琴杆很长,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个子矮小,胳膊很难摸到琴头;而三年级以上的又顶多学习两三年,刚能独立演奏就毕业了,学习之路就断了,很多好苗子也流失了。”擅长三弦的起朝华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只有努力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让种子发芽开花。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热爱本土。但我们更希望,‘非遗’的种子能既开花又结果,有更多的孩子传承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其祥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