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安静文/图在奔腾不息的金沙江南岸,有一个令人仰慕的求学圣地,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走进校门口,赫赫醒目的校训“诚、博、毅、活”令人热血沸腾。这四个字是全校师生追求的座右铭,更是攀枝花人打开历史文化之门的金钥匙。一所仅有5年办学经验的学校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教学质量吸引学生5月13日,记者来到市外国语学校,只见大门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听说这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又注重学生综合发展,有朋友的小孩在此学习一年后进步很快。我们平时工作忙,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就想到了市外国语学校。”前来咨询的仁和区同德镇刘女士这样说。就在这段时间,不少学生、家长表示都是慕名而来。为此,记者采访了该校领导。“为何众多学生报考你们学校?”记者问。“这可能是我们学校从建校起就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缘故吧!”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思言这样说。陈思言说,近三年来,市外国语学校教学成绩斐然:中考成绩年年创新高,中考正录升学率年均42%,国重调招上线率年均71.6%。学校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新成长型学校、省级卫生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和四川省首批24所川派初中名校,并被评为市教育督导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抓基础提升课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市外国语学校学生生源名额有限,但作为教学质量核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较高。在市外国语学校初二(6)班课堂,记者与家长们亲身体验了一堂由该校高级语文老师黄莉执教的语文公开研讨课。教室里学生在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小演员们头戴纸做的高帽,身披华丽的衣服,煞有介事地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扮演着愚蠢的皇帝、拍马屁的大臣……黄莉老师用慈爱和鼓励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学生,把课本剧演得生动形象。“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宜去包办代替。”这是黄老师探索的“学生互教法”的体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和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唯有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这已成为市外国语学校老师们的共识。倾力打造的一支教师队伍对一所学校,老百姓最看好的是教师队伍素质。他们认为,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他们希望教师师德高尚、教艺精湛。老百姓的愿望,就是学校努力的目标。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倾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用人以才,度人以德。市外国语学校把引进、培养教师定位在高素质上,大力实施学历、师德、能力三位一体,推行师德先行,学历提升,业务提高。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不定期邀请了省、市教育专家、市局有关部门领导到校进行“教师专业化成长”和“说与沟通”等讲座,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示范公开课、导师带教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教学能力。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中,陈思言、黄莉、刘亮、王英等“一班人”,不仅是市外国语学校破浪前行的骨干,而且是教学上的主力先锋。5年来,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忙忙碌碌奔波着,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有人问他们“累吗”,他们的回答是:“很充实”。这简单朴素的言语,道出了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正是他们的这种人格的魅力和拼搏的姿态,深深地感染和带动了全校每一个教师。素质在“艺体教育”中升华“初中学习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段。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已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获得了市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真的,很感谢母校!没有母校特色‘艺体教育’,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这是市外国语学校2012年初中毕业生张芯溢写给她的老师王英的话。王老师说,张芯溢原是市外国语学校学生,去年全市中考,张芯溢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市三中励志班。“张芯溢在外国语学校读了三年,学校与她有情。”王老师讲,张芯溢刚入校时,成绩并不理想,性格较孤僻。在老师们的关爱和精心指导下,她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乒乓球、田径、中国舞等艺体特色课外活动,陶冶了情操,摆脱了孤僻,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学习成绩一跃年级前三名。“这离不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成长环境。市外国语学校通过开展艺体特色课外活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不止张芯溢一个。要培养“基本素质加个性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发展特长的环境条件。”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田锐说。其实,这些年来,他们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以来,市外国语学校成立了艺体教育领导小组,构建了校长负责、教务处分管、音体美教研组和年级组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网络。加大了投入,强化了艺体教师的培养,打造了一支专业性较强的艺体教师队伍。“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特色,那么学生的综合发展就是我们的目标。学校历来注重兴趣教学,倡导快乐学习,为此成立了写作、舞蹈、书法、篮球、钢琴等兴趣小组。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田锐校长指着学校挂满奖旗的荣誉墙壁如是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