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智慧创建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环保、生态、文明、宜居、阳光康养……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五创联动”作为构建幸福攀枝花的现实载体,赋予这座城市科学发展的内核和品位。而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赋予创建工作多维和新意。本期,我们的目光聚焦这样一些人和事。A石头山:三角梅怒放□本报记者晏洁文/图6月24日,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雨后,一簇簇三角梅将一座名叫阿米什的山头装点得格外靓丽。多年来,受粗石骨质土等地质条件制约,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1495米的阿米什基本荒芜。变化,源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纵深推进。“山体基本上都是粗石,即便风化了的,也都是沙砾。”余志祥说。余志祥,高级工程师,1996年便在林业系统工作。在他记忆中,天保工程实施后,阿米什就曾进行多次绿化。金沙江南岸经过人工造林,山体渐渐绿了起来,但视野效果、生态效益仍不理想。2012年6月,我市启动新一轮绿化工作,并把中心城区沿江两岸渡口桥至两江交汇处的绿化任务分解到市级和东区的82个单位、企业。“按照每人9株计算,2个人就要完成1亩绿化任务。金沙江南岸将新增乔木15万余株、绿地3679亩。”余志祥说,在此次绿化工作中,市林业局、武警攀枝花森林支队、东区林业局承担起了啃阿米什这块“硬骨头”的任务。在阿米什绿化项目有关资料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数据:坡度45至60度,最大70度以上,整个山体为受粗石骨质土,土层极薄,难以满足植物茁壮成长之需。余志祥告诉记者,缺乏有效的土壤和水,是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的两大难题,在阿米什就显得更为突出。“20天,施工人员共搬运泥土3610立方米。这些泥土,四桥货车足足拉了180车。”余志祥说,依据山势,按照海拔2米左右的间距,我们在山体上挖掘种植沟、堆砌种植槽……以满足三角梅正常生长所需。24日,记者攀行于阿米什施工便道,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上山容易下山难”。走下落差不足10米的山坡,必须依靠小路边的防护桩和粗石。一年前,施工人员背土上山,靠的就是这些防护桩及栓在防护桩之间的安全绳。余志祥告诉记者,施工期间他天天都“泡”在现场,说得最多的除了安全、还是安全。“坡度大,人基本上站不稳,上山必须弯腰埋头,地上剑麻表壳又尖、又硬,一旦刺到眼睛,非常危险。”虽然施工防护措施到位,但他们还是为工人们捏了一把汗。土壤有了,水从何来?“看得见水,用不起水”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的真实情况。由于落差大,提灌费用较高,一直以来只能“望水兴叹”。但在解决阿米什绿化用水上,攀枝花人再次创新。2012年7月初,攀枝花林业建成投用首个太阳能提水灌溉项目,扬程256米,日出水量60至80立方米。密布的管网、喷头,把涓涓细流输送到了山间地头。“目前,阿米什已种植三角梅4.4万株、桉树7500株、攀枝花树大树10株、青叶垂榕64株及泡仗花、蓝花楹、凤凰树、黄角树等。此外,金沙江南岸已栽种的150840株、3679亩乔木、灌木长势良好。”余志祥说。B还碧水蓝天:200余家企业“让道”□本报记者苏勇6月18日,市长森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桂珍在查看高粱坪园区新建厂房后,又返回老厂与厂里的其他干部商量年底搬迁事宜。市长森工贸公司位于东区倮密路钢城大道东段金沙江边。这家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家年产值3000万元,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设备检修为一体的专业磁力选矿及配套设备的制造厂。这家企业在为东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其噪音和粉尘也污染着城市。2012年2月,渡口桥至两江交汇处16公里范围内的沿江两岸及视野区景观打造工程启动。东区相关部门发来通知:市长森工贸有限公司和其他沿江中小企业将搬迁至东区高粱坪园区,区政府在园区内给该公司划拨了15亩土地。东区环保局负责人说:“沿江景观打造是攀枝花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为攀枝花增添山水意境,让这座城市更加宜居。”他介绍,东区城区金沙江两岸沿江视野区内有200余家化工、碎矿、选矿、钢结构加工等中小企业,其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东区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分类分批搬迁,2012年已搬迁了50余家污染较重的化工、碎矿、选矿企业。“企业搬迁肯定会给产品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搬迁后企业集中了,规模也扩大了,生意一定会比以前好做。”杜桂珍说,公司旧厂址占地还不到4亩,搬迁后有15亩,而且水电路三通。目前,公司在高粱坪园区新建的3000平方米厂房已经盖顶,10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和1200平方米的办公楼正在打基础,今年9月就能全部建设完工。搬迁后,公司将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并将从传统生产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工业“让位”于民,不是牺牲工业经济谈生态宜居,而是将这些企业搬迁到更加适宜发展的地方,给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机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追求经济效益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东区在实施沿江景观打造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发展。”东区经信局局长成志忠对记者说,2013年,东区将全面推进拆迁安置、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五大工程,对项目范围内的传统型企业进行关闭、搬迁。C16个新村:1万张床位迎宾客□本报记者刘娇推进“八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群”建设;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重点打造16个旅游新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攀枝花形成了以“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为主要业态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也让这座曾创造过奇迹的城市再次焕发新的生机。2012年,攀枝花打出了“阳光康养”的招牌,并向全国各地推介,大大提升了攀枝花的知名度。攀枝花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推动了全市富民惠民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延伸的过程中,攀枝花旅游以“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多部门携手共建,旅游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同分享。特别是在全市建设旅游新村的过程中,部门联动、村民参与的效应更加凸显。6月22日,我市对重点打造的16个旅游新村进行验收。目前,16个旅游新村已全部完成农房建设目标,基本配套建成了“1+6”村级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增1万张乡村旅游接待床位的目标全面实现,达到13945张。走进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旅游新村,呈现在眼帘的是新建农家乐、穆斯林文化墙,玫瑰园里玫瑰花竞相绽放,草莓采摘园里草莓诱人……“房子在年前就装修完了,我们在春节前搬进了新房。”中坝乡团山社区大溪洲组的黄安秀说,她是村里最早一批在原址重建的农户。她告诉记者,村里的新村建设是在去年7月份开工建设的,村里大多数的村民都和她家一样,选择在自家房子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新房。“我们自己建房,政府给了5万多元补贴,这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个大好事。”黄安秀说,在决定重新修建房屋的时候,她和丈夫拿着村里提供的新房设计图商量了好几天,最终下了决心。现在住房足够宽,可以接待来攀枝花过冬的外地人。中坝乡乡长李兵告诉记者,仁和区通过全面打造团山新村,让200多农户住上了新房子,新建的景观大门、接待中心、草莓采摘体验、绿色有机蔬菜采摘体验、穆斯林文化体验、伊斯兰餐饮等一批特色项目,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3月前后到我家来摘草莓的人比较多,每斤草莓能卖到8—10元。”黄安秀高兴地说,今年冬天,她家还能接待10多个前来过冬的“候鸟”老人。D创意平台:打造自己的“style”□本报记者江潇6月15日,记者在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二医院家属楼前看到,花坛里长满了绿色植物,盛开着朵朵鲜花。花坛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修剪花枝,两名中年妇女在浇水、除草……老人名叫赵文家,今年70岁,两位妇女是老人的邻居王玲和华林。“这是紫薇,这是扶桑,这是伊丽莎白……”王玲向记者一一介绍着花的品种。她说,赵老带着她们在几个花坛里一共种了上百种花。赵文家老人是二医院的一位退休园艺师。“老早就知道赵老有这手艺,我们就商量着向他请教,一来二往,邻里关系就变得融洽了,亲切了。”华林欣慰地说,种上这些花草,营造了小区的优美环境与和谐氛围。“近年来,城市的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我们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也都已形成,政府为我们老百姓营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因此我们也要积极参与,为城市的美丽作点贡献。”环境的变化,让华林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能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快乐而光荣!”说起在小区里种花草的事,赵文家老人拍拍手上的泥土笑着说,“如今退休也是闲着,不如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家园变得更美丽。”小区居民在赵文家老人的影响下,纷纷将楼前的小菜园改成了小花坛。种花草栽绿树,增加了邻里交流的机会,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居民还发现,过去一些互不说话、互不交往的邻居,为探讨养花种草的心得渐渐成了好朋友。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以“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为理念,把建设文明城市的重心放在市民文明素质的培育上,放在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上……随着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志愿服务、道德讲堂、文明餐桌、星级市场评选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建高潮,吹拂着一阵又一阵的文明新风。E花城景观绿意渐浓□本报记者王卿“也就两年多没回来,想不到变化这么大!”6月10日,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高云福从下高速公路开始,就一直不停地用手机拍车窗外的景色。让高云福赞叹不已的正是道路两旁的绿化景观。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全市园林绿化总体水平大为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超出省级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园林绿化必须满足城市园林绿化评价二级标准,其中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17项指标需要通过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核查。根据目前遥感测量初步调查掌握的情况,指标差距过大,需要增加大量绿量才能达到指标要求。”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增加大量绿量”,成为创园工作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落实创园项目的点位与土地等工作。”该负责人表示,增加绿量必须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2013年4月,我市专门召开攻坚大会,对今年创园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结合《攀枝花2013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方案》安排和2013年攻坚计划,今年,我市确定了老旧小区绿化提升改造、西佛寺景区园林区扩建、普达国际阳光康养度假区建设等28个攻坚项目。在项目实施中,我市对项目进行了再分解、再落实,确保责任到人,严格检查考核,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和手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此外,还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创建之中。如今,项目实施进度总体良好,金沙江大道东段(阿基鲁桥至倮果桥)绿化景观改造、钒钛产业园区城区2号路行道树栽植等项目已经完工,花城绿树葱葱,绿意渐浓,园林绿化成果初现。“下半年,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还将实施特色绿化。”该负责人说,结合我市特有的“阳光充沛、地势特殊”的城市特点,通过在城市主干道及重要地段实施立体绿化景观打造,在居住小区、单位等大力推广以墙体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为主的立体绿化,推进工矿区绿化建设,使整个城市处处见绿、四季有花,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园林花城景观效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