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城市“绿肺”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

■本报记者晏洁今年,当全国很多城市纷纷迎来“史上最热夏天”时,攀枝花人却在充满绿意的城市,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清风拂过的愉悦。如今金沙江两岸,已满目葱郁,绿意清凉。在山区,一片片生态公益林枝繁叶茂;在乡村,一条条森林通道穿乡连城;在城市,一座座森林公园显山露水。攀枝花市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攀枝花森林覆盖率达到60.03%,林地面积达到55.8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7%,绿地率35.61%,人均公园绿地8.8平方米,道路绿化率92%,水系绿化率91%。这,就是攀枝花,正在向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迈进。“实干+巧干”:世界级难题渐破9月11日,东区阿米什。沿着崎岖山道前行,高高低低都被葱郁的三角梅、灌木包裹着。而就在2年前,“雨季一身绿,旱季一山黄”、“在山上打个喷嚏都满嘴沙”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创森”让阿米什这座金沙江干热河谷“石头山”变成了城市中的“氧吧”。长期以来,金沙江干热河谷被国内外林学界视为造林“禁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干旱和高热,每年旱季长达8个多月,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为降雨量的3倍以上。”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张国先介绍,每年4、5月份,裸地地表极高温可达70℃,40厘米内的表土含水量接近零值,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这一区域土壤瘠薄、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每亩成本在2000元以上,是平原地区的10倍。如果进行森林景观打造,每亩建设和维护成本在1万元以上。尽管如此,攀枝花在攻克干热河谷造林这一世界级难题上从未放弃过努力: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将市区视野区范围内10余万亩宜林荒山划给25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限期绿化。由于造林难度大等原因,新造的林地保存率不足10%。1997年,“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被列入全市5大重点工程之一,经过8年多的艰苦建设,到2005年,市区视野区新造林4.5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但雨季郁郁葱葱,旱季景观欠佳。”张国先说。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0年,我市明确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2012年纳入“五创联动”整体推进。根据《攀枝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攀枝花将通过实施阳光花城景观建设、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矿山植被恢复、山地森林保育、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7大工程,建成“林城依山水,山水衬花城,花城宜人居,生态聚林城,康养在花城”的特色森林城市。而“旱季见绿,季季见花”的要求,给攻克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这一世界级难题带来了更大挑战。“水和土是两大关键因素。”张国先说,太阳能提灌站的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用水难题,与传统能源相比太阳能更绿色、环保。而在解决土壤瘠薄难题上,我市一方面采用“覆土、客土”等方式增加土层厚度;另一方面通过施足底肥,后期追肥,促进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同时,把沿江视野区生态景观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区各部门及辖区相关企业,共分为11个景观区。据统计,2012年以来,“创森”工作共投入资金3.1亿元,完成绿化造林面积4.93万亩。绿化造林规模、投入、标准、配套、成效等均创历史新高。“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绿动力”“创森工作经验可以借鉴,但模式不可复制。”市林业局副局长包小强说,金沙江干热河谷视野区造林注重公益性和生态性,主要由政府投入,但其他地方则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模式。攀枝花在“创森”工作中,大胆尝试各个工程建设模式。既有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入社会资金、采用市场运作的花城新区森林公园建设模式,又有项目支持、引入业主建设管理的西佛寺、半坡咖啡建设模式;既有政府、相关责任单位共同出资的金沙江大道东段绿化景观改造建设模式,又有采取BT方式的仁和大河河道景观建设模式;既有林业部门试点示范的阿米什、机场路景观建设模式,又有采用义务植树方式,由责任单位包干建设的金沙江中心城区段视野区景观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主体等难题。雨后,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动植物群落示范基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现在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攀枝花干热河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杨勇说,示范基地采用的“咖啡+辣木+黄檀”套种模式,其中咖啡大部分进入结果期,部分已进入丰产期,去年每亩产量近300公斤,产值超过7500元。不仅是咖啡,据杨勇介绍,由于攀枝花独特的气候条件,黄檀生长速度比在海南和广东等地快,只要管理好,15年左右即可成材,目前市场价每立方米超过10万元。荒山变“宝山”,不仅仅只有位于枣子坪后山的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动植物群落示范基地。仁和区中坝乡1300亩澳洲坚果示范基地也是一例。该基地是“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严重流失治理与特色高效生物资源开发成果转化项目”成果的具体应用。10年前,该示范基地所在地还只是一片山坡瘠地。如今,“澳洲坚果+凯特芒果”的套种模式已形成规模,1997年第一批栽种的7000多株果树长到了2米多高,荒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果园,去年澳洲坚果产量超过40吨,产值400万元,今年预计60吨,产值600万元。“目前,全市澳洲坚果面积近3000亩,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1500米海拔以下地区已培育果苗20万株,带动农户1000余户。”该示范基地负责人李锡敏说。“攻克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难题没有捷径,只有先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优势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建设才能水到渠成。”包小强说,下一步攀枝花将通过“政府+投资者+农民”的方式,深度开发特色优势经济林木,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一芯五瓣”托起一座“花样城市”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仅是让城市增添一张名片,更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根据2010年《攀枝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到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绿地率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观花、彩叶植物使用率不低于70%。这意味着,今后,我们身边的公园绿地会更多,村庄树绿花红,城市、乡村、道路、水系和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也将更加绿意盎然……“依据攀枝花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我们将突出‘山水宜居林城,生态康养花城’主题定位。”包小强介绍,攀枝花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底色为“山青、水秀、林茂”,轮廓为“一芯五瓣”,围绕“城市增绿、河谷扩绿、山林增效、绿脉贯通”的路径实施森林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文明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包小强介绍,“一芯”即城市森林景观区,包括东区、西区和仁和区的部分建成区;“五瓣”即围绕攀枝花市中心城区的五大森林拓展区,包括西北部、东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森林拓展。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一芯”将实施“一心(保安营机场为中心,半径约4—5公里的绿化)、两带(东片区、西片区生态环保隔离林带)、三谷(金沙江城区段、大河城区段、雅砻江雅江桥至桐子林段沿江绿化)、多廊、多斑块的建设,缓解热岛效应,改善视野区景观,提高居住舒适度。东北部森林拓展区,依托安宁河流域山水田园风光,围绕发展阳光度假、时尚运动、农业观光等产业,打造运动康养、林水田园城镇;东部森林拓展区将利用阳光、温泉,打造休闲康养、温泉养生的生态城镇;南部森林拓展区将依托交通区位,经济果林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城镇;西部森林拓展区将结合林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林业产地基地城镇;西北部森林拓展区将依托高山森林景观、二滩库区,打造山水特色旅游城镇。森林生态产业体系方面,主要发展干果、工业原料林地、块菌、药材、特色种植和养殖、旅游等产业,力争2018年实现林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农民年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森林生态支撑体系方面,主要将建立完善种苗保障、森林资源保护、科技示范创新等三大支撑。【链接】七大工程进行时花城景观建设工程共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园、绿地316.69公顷,建成城市公园、绿地2363.89公顷;成功创建绿化模范单位20个、园林式单位308个、花园小区(宾馆、度假村)54个,绿化小康(示范)村15个,建成生态乡镇31个、生态村140个。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开展了金沙江中心城区段视野区景观林、花城新区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等多个项目建设,建成环城景观林294.8公顷,实现了“山、水、林、城”有机融合。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共新建、改造江河、道路绿地108公顷,高标准实施了渡金线景观改造和金沙江沿江绿化景观、大河河滨公园绿化景观、安宁河滨河公园绿化景观等森林廊道建设项目,初步实现了绿脉贯通的目标。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共恢复矿山迹地植被120公顷,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社会主义新矿山建设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山地森林保育工程进一步加强了林业三防体系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共规划国家、省、市生态公益林28.8万公顷,确定古树名木388棵,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生态产业建设工程核桃、咖啡、块菌等一批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初具规模,捷茂、半坡、秦氏、啊莫莫等一批林业龙头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林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支柱,米易县成功创建为省林业产业发展强县培育县。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全面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了市委林、市政府林、市直机关林、共青林、卫士林等一批义务植树基地;市领导每年雨季认真参加植树活动,近三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690万株,参与人数190万人次,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85%。米易三花节、格萨拉索玛花节、务本桃花节等生态旅游活动蓬勃开展。建设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爱护野生动植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