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是残疾人事业的思想基础,人道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友爱互助、和衷共济、见义勇为的民族品格。在《礼记·大同篇》中孔子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后人描绘了美好理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描绘了同样的社会理想。现代残疾人事业从生根发芽的那一天起,就烙上了深深的民族印记,也注定了残疾人事业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张海迪2008年市残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残联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有序推进“十二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全市人民共同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残疾人和健全人一道,创造幸福生活,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攀枝花篇章。民生工程——让阳光温暖残疾人心田关键词:11项投入3670余万元19948人次受益完成省级民生工程6项:市、县(区)两级投入就业扶持资金100余万元,以多种方式,扶持城镇残疾人新增就业480人;筹资200余万元以培训技术、补贴肥料和种苗为主,帮助17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补贴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1990人,每人每年补贴600元家庭生活费及护理费;实施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训练300人,其中有62人实施了矫治手术;筛查、组织输送5名0-6岁符合条件的重度听力残疾儿童到成都实施人工耳蜗手术;筹资132万元,对506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了残疾人的生活和出行。完成市级民生工程5项: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对245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解决了贫困残疾人住有所居问题;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950例,其中免费1877例,使患者重见光明;补贴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服药和住院2000多人次,减轻了患者的病情及其家庭的负担;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贫困肢残人安装假肢500多具;开展以盲人按摩、电脑、维修、园艺技术为主要内容培训城镇残疾人2000多名,以种养殖业为主要内容培训农村残疾人3000多名。量体裁衣——为残疾人提供贴心服务关键词:覆盖1.7万人服务8.21万项次2011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使“残疾人需要做什么”“残疾人能做什么”和各级各部门能“为残疾人做什么”三者实现有效对接,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关怀送入残疾人家庭,让他们享受到贴心服务。两年来,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400余名残疾人工作者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掌握了1.7万余名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多方面需求。在与残疾人家庭成员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落实各级各部门对残疾人的普惠、特惠政策,积极协调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家庭发展,两年来共为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制定帮扶和发展方案2.71万人(次),提供个性化服务8.21万项次。“量服”工作的开展,不仅实现了以“残疾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而且确保了各项工作真正落实,见到成效。康复救助——延伸残疾人生存发展能力关键词:服务8674人次配发用品用具5014件着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各县(区)都建立了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站,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康复室,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2010年攀枝花市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命名为“全国白内障复明无障碍市”,2011年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也被授予“全国白内障复明无障碍县(区)”。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康复服务8674人(次)。其中:白内障复明手术4950例,精神病康复服务2000多人次,训练脑瘫儿童、肢体残疾人、培训家长等964人次,智力儿童康复60多人次,为麻风畸残患者提供康复服务近200人次,免费安装假肢(矫形器)500多具。免费供应残疾人用品用具5014件,其中:轮椅998辆,助听器200多台,助视器150台,其他各类3666件。2011年,52岁的残疾人杨伟明在安上假肢后,兴奋地丢掉了拐棍走来走去。他说,安上假肢了,要迈步走向幸福生活。将脑瘫治疗及康复等9项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积极利用“爱耳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爱眼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宣传和义诊活动,进行康复防治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康复意识,扩大了残疾人康复受益面。扶持就业——残疾人生存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关键词:新增就业1000名培训5000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认真宣传、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残疾人福利企业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争取全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安置残疾人就业。全市福利企业已增至13家,安置残疾人1237人,督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按比例安置残疾人800余人。为残疾人自谋职业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有关部门在办理执照、贷款、场地、摊位、税收等方面为残疾人自谋职业给予了特殊照顾。认真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000多人。开展职业咨询4000余人次,职业介绍2000余人次,职业指导1200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5%,较好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保障——为残疾人分担生活压力关键词:扶贫低保养老医疗今年53岁的石文芝是名肢体残疾人,是银江镇弄弄沟村村民,一家人住三间土房。2009年3月,东区残联将石文芝纳入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户,为她新修建了四间砖房。全市进一步将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积极制定、完善和落实特别扶持残疾人政策,有效增加残疾人收入。近年来,全市共扶持贫困残疾人8000多人,改造了2455户贫困残疾人的危房。通过元旦、春节、助残日等开展大规模走访慰问活动。5年来,共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7600余人,送慰问品和慰问金价值约200余万元。残疾人享受社会保障,生活得到改善。近年来,全市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分户”、收入减半计算等优惠政策,降低了城乡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门槛;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实施分类施保政策,5年来,有6300余人(次)享受了分类施保救助金,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都给予残疾人特殊照顾:对符合参保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由政府全额代其缴纳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符合参保条件的其他残疾人由政府代其缴纳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的50%,个人缴纳50%。逐年加大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残疾人的优惠力度,在参保缴费和医保报销等方面给予残疾人特殊优惠。教育助学——助残疾人放飞自强奋发梦想关键词:资助1500人入学率95.8%黄代辉是名肢体残疾人,在仁和区残联的帮助下,7岁那年,他开始随班就读。如今,已是大河中学一名学生。像黄代辉一样,还有许多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或者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其他教育方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8%以上。市特教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造,现有在校生134人,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聋儿语训班和弱智儿童培训班每年要培训残疾儿童20人以上;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也普遍建立了特殊教育儿童随班就读制度和残疾儿童特教班。5年来,以多种方式资助1500多人次贫困残疾学生上学;并主动协调16名残疾高考上线生被高校录取,录取率为100%。文化体育——让残疾人生命充满鲜花和阳光关键词:奖牌作品艺术节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长期培养训练的肢体残疾运动员商俊峰获1金2银3块奖牌,为国争光。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选送残疾运动员参加了全国残运会、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全国特奥会、全国盲人跳绳比赛等全国性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共取得10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2009年组团参加四川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市14名智力残疾运动员共获13金、6银、3铜,金牌总数在所有参赛市州中名列第六。2010年参加四川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荣获金牌22枚、银牌15枚、铜牌15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为历届最多,攀枝花市残疾人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等称号。通过积极支持、推荐和残疾人自身努力,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2008年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舞蹈《我真棒》参加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荣获金奖;盲童博史尼撒2010年参加第四届中国与新加坡国际音乐节,获手风琴开放组、民族组的双料冠军;残疾人黄云、余彬、朱惠铭等人分别创作出版了中、长篇小说和诗歌集。2011年我市组团参加了在绵阳举办的四川省首届残疾人艺术节,获得了两银三铜和组织奖。2012年组织参加四川省“世界读书日”聋人征文比赛,获1等奖;同年在市图书馆举办的“庆祝十八大全市残疾人才艺展”,展出了我市残疾人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雕塑、十字绣、剪纸等100多件作品,深受广大市民好评。权益保障——让残疾人生活有尊严关键词:法律援助无障碍环境全市有政府性法律援助中心6个、县级法律援助规范化接待大厅3个、乡镇(街道)法律援助联络点60个。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开通残疾人“绿色通道”,向受助残疾人提供“优先、降低、特殊”的服务,即:优先对符合受案范围的残疾人给予法律援助,无须经济困难证明;对一些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又确需得到法律帮助的残疾人适当降低门槛;对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给予特殊关注。几年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18500人次,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216件,为残疾人免除律师代理等费用58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7200万元。2008年以来,我市13条城市主干道均设有无障碍设施;新建、改造的主要街道铺设步行盲道90余公里,占城市道路总长度的50%;主干道坡化路口500余个,新建、改造公厕89座,其中48%的公厕设置了无障碍专用厕位和进出公厕坡道,新建小区全部按照无障碍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2012年,攀枝花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命名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创建城市”。满怀期待共筑中国梦“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今后五年,我市将在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医疗、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访维权等方面努力寻求突破,同时兼顾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努力营造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残疾人的社会生产力,使他们的尊严得到保护,他们的价值和理想得以实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广大残疾人必将与全市人民一道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航程,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