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三五应泰国清迈府傈僳族同胞邀请,今年三月初,我们到了清迈市钦曼巴马迪一带的傈僳族村寨,与那里的傈僳族同胞共度阔时节,度过了难忘的八天八夜。如梦千年相会三月,清迈就已进入初夏。由于飞机晚点,我们于当地时间晚上10点过才飞达清迈机场。机场外,热气滚滚,我们换装走出边检站,就被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妇女围起来。妇女们手捧洁白的花环,念叨着挂在我们脖子上。这是亲切的问候,吉祥的祝愿。我们忘记了疲劳,抽出随身携带的葫芦笙,在大厅里就跳起了欢乐的锅庄舞。随着这梦一样的感觉,在朦胧的夜色中,我们被带进了一个夜色朦胧的山寨。一片片辉煌灯火,一声声鼓乐奏鸣告诉我们,朦胧的山寨没有睡,还在激烈地跳动。迎接我们的主事人用汉语告诉我,他们这里有五个傈僳族人居住的村寨,约两万多人,这几天都在准备过阔时节。他说汉语比较生硬,但能讲汉语,这让我感到很惊讶,我用四川话问他:“你咋个懂汉语呢?”他回答说:“我还能讲7种语言,我们祖父就是从中国云南怒江到泰国,我还到过云南华坪、永胜、攀枝花的仁和。”主事人介绍,寨子里的傈僳族人多数是因为经商、谋生活、受教会影响从缅甸来到泰国,但祖上都在中国的云南怒江、保山、临沧等地,现在都还有亲戚来往。血浓于水,在清迈的日子里,我们都很兴奋,都好像在梦中。傈僳族同伴们说:“虽然相隔这么远,但我们语言都是相通的。”清迈村子里的高音喇叭每天清晨都在介绍中国四川的傈僳扒、傈僳玛。我们每到一户傈僳族人家,主人总是先合手祝福,然后捧出菠萝等水果请我们品尝,看到我们傈僳族姑娘的服饰,都伸出大拇指说:“四川傈僳玛、哗哗!”我们走进巴马迪那一夜,在主事人院子里的屋棚下,三张长长的条桌,铺着洁白的桌布,桌布上的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为我们接风洗尘,亲切,温馨,我们感动不已。从巴马迪,我们还到了几百公里外的高山丛林里,丛林里住着几万名傈僳族同胞,汉语讲得更好。有的村有一半是汉族同胞,祖籍也多在中国四川、云南,不论是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他们说,他们都是中国人。现在他们主要职业是种树,接待各地旅游观光的客人。在丛林里的那些村子,我们可以说四川话,也可以说傈僳话,他们说:“看到你们,亲哪!”村长还按照传统习惯,为我们杀了一头猪。那一晚,在丛林的别墅里,我们又回归到了傈僳族人的生活。这是梦吗?不!是时代给傈僳族人圆了一个千年的梦。大象果园的山村“嘟……哒哒哒哒”,一种奇异的动物鸣叫声把我惊醒,天亮了。我们住在一幢用几根柱子支撑起的小木楼。木楼的主人是一位细心的傈僳族老人,为方便我们在阳台上观景、休息,他准备了大量的冰块和饮用水,还特地准备了电热器,供我们烧开水、泡茶。因为他们这里的人喝冷水、咖啡,不喝茶。看见满山遍野的水果,我们与老人进行了沟通,好在老人会讲几句生硬的云南话,同伴们又用一些傈僳语作补充。老人的儿女们都出去了,老两口还种植了几百株水果,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泰株。村子里的不少人家,都种植了几百亩水果。水果是这里傈僳族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巴马迪村是清迈近郊的旅游胜地,阔时节开幕前,村子的主人带我们去看大象公园。著名的大象学校就在村子里的一条小河边上。大象公园是大象展示才华的场所,它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学会与人类和睦相处,游客们把香蕉和甘蔗放进它的嘴里,它就会把鼻子伸过来,挽住你的脖子拍照,舔舔你的脸蛋。生活在这块旅游胜地,巴马迪的傈僳族人用花果装点了这块土地,还在这块风景秀美的土地上修建了许多度假村和中国人称的农家乐。在我们居住的度假村草坪旁边,有一个小木屋的酒吧,每天下午,我们多种肤色,多个国籍的朋友都会聚在这里,喝一杯威士忌,或冰啤酒,观赏木楼、稻田、草坪和花果,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异国风情。不眠的阔时节阔时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不同的是过节的时间不统一,各自根据本地的实际确定。3月3日,清迈的阔时节正式开始。今年由于邀请了中国、缅甸的傈僳族同胞,更显得隆重、盛大。开幕式上,台子上方的半坡上始终有一群小女孩在舞荡着秋千,五彩的服饰飘舞着像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小蜻蜓。伴随着肃穆的圣歌,各民族按照各自的信仰进行了祝福。然后,主事人向全场的人介绍了来自中国、缅甸的同胞。在一阵轻松的音乐声中结束了开幕式。开幕式一结束,就由我们带头跳起了锅庄。我们的葫芦笙一响,欢快的原生态锅庄很快就吸引了数百名傈僳族同胞,手牵着手,跳了起来,直至晚餐还不肯罢手。晚餐后,数百辆小车满载着数千人拥进了坝子。数千人很快围绕成若干圈子,手拉手,脚跟脚,一边唱,一边跳。当我从极度的疲惫中醒来的时候,山坳已升起了一轮火红的太阳。但是,坝子里的四弘琴声还在回荡,整齐的脚踏声还在继续。我问同伴们:“你们也跳了一夜吗?”他们都回答说太激动了,那些跳舞的人越跳越多,圈子越扯越大。吹葫芦笙的老贺说:“这次看到了好东西,他们的葫芦笙比我们的多一根管子,管子又长,我要买一个回去作纪念。”我们中国代表队有盐边古老的傈僳族原生态锅庄,怒江歌舞团的傈僳族舞蹈,还有今年上春晚的阿普撒撒的傈僳族民歌演唱。3月4日是我们表演的日子。这一天,除了前两天的歌舞者还在继续,从清迈各地又来了数千傈僳族同胞,大家都想目睹中国傈僳族人的风采。这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清迈傈僳族人从雄踞郊外山峰的双龙寺眺望清迈,清迈就像一片鲜花绽放的绿色草坪。清迈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人文古迹众多,市内多民族和谐共处,集纳了多种少数民族的风情、风俗。傈僳族人的阔时节正值清迈的“鲜花节”之后,我们一进入清迈就目睹了萍河两岸盛开的鲜花,领略了花市繁花似锦的风采。清迈素有泰国北方的“美女与玫瑰”之称,意思是说这里的姑娘与玫瑰一样的艳丽。那天,我们去双龙寺,同行的傈僳族姑娘递给我两支玫瑰和一束香,她指一指佛塔,又指一指她的心,看着她那清纯的眼睛,我仿佛明白了,“玫瑰代表我的心,烧一柱香吧,祝愿我们还能相见。”阔时节上,我们又见到了这个姑娘。这姑娘还有姐妹,一样白皙的面孔,一样娟秀的身材,一样艳丽的服饰。三姐妹很快就与我的傈僳族同伴相识相认了。舞场上,一会儿是我们锅庄,一会儿是她们的四弘舞蹈,在和谐之中,我见识了美女,也见识了玫瑰。清迈市的市长听说来了中国客人,还专门在宾馆举办宴会邀请了中国、缅甸的客人,向傈僳族人表示节日的祝福。清迈有一位名叫阿三普的傈僳族人,是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慈善基金会负责人。他曾多次到过云南怒江、丽江等地,还到过盐边傈僳族人家中做客。他不懂汉语,但傈僳话却使他与盐边傈僳族人心灵相通。这一次他没有在家,但他的哥哥亲自举办宴会,主持了中国、缅甸、泰国三方傈僳族代表的欢迎仪式。我用汉语介绍了傈僳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介绍了我们的攀枝花,告诉他们笮山若水是他们先民居住的地方。怒江州的同行略作了一些解说。泰国和缅甸的朋友们都听懂了,他们都高兴地表示要来攀枝花,来看望他们先民居住的地方。临别时,我们都学会了致意:“沙娃里卡”——泰语您好!“哗哗”——傈僳语“吉祥如意”!“再见”——汉语希望再次相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