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可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提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是怎一个“尴尬”了得。一是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课业繁重,阅读范围狭窄,埋首在“书山题海”之中,几乎没有沉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二是从家长层面来看,家长往往注重短期效益,更愿意督促孩子做更多的习题,致使“海量”阅读很难进行。三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而简单、快捷,但营养成分不够的速食文化则成为他们的首选,学生缺乏个性化的阅读。四是从教师层面来看,阅读教学观念“逐利性”的影响以及评价标准的缺乏、自身对阅读重要性的漠视都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海量”阅读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激发兴趣,使其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乐之者”。首先,可在每期的板报上开辟专门板块,进行佳句美文的赏析、新书的推介、读书的心得交流等;也可以在晚自习前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好书联播”。其次,在学生进行阅读前要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第三,开展读书交流会。阅读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的资料,包括文章主要内容、影响、评价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师生共读,奇文共赏由于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读书是语文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需,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自己先于学生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我们对于阅读的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与学生展开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惑。三、制订计划,规划阅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制订好三年的读书计划,推荐深浅适度的读物,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读书目标。由于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等特点的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同。因此,选择的书籍深浅要适中,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把品味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四、养成习惯,贯穿始终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要贯穿阅读的始终。一是摘抄。优美的文章,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推敲提炼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一些优美词、句、段的摘抄、背诵。二是随笔。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像一具僵尸,只有空壳,没有内涵,没有深度、吸引力。而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我们要将这些美好的情感内化,形成一种共鸣,再以随笔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美的再现。三是略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有充分感悟,与文本对话的理解性阅读;做好记诵的积累性阅读;欣赏作品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的鉴赏性阅读;扩大见闻的消遣性阅读。只有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才能即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吸取其精髓。五、依托课本,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有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课文,以比较为目的进行阅读积累。如对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可让学生阅读她的《武陵春》《声声慢》等,通过对比发现她的词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南渡前的清丽婉秀,清雅缠绵,风韵优美与南渡后的哀婉悲郁,凄苦深沉。六、设定任务,及时评定“海量”阅读不能只是追求量的、散漫的阅读。我们可以多设计有趣,难易适中的阅读任务,可以是利用书籍的内容和情节的练习题,可以是续写故事、人物评论,甚至是编排话剧。我们可以定期检查摘抄,评比随笔,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邀请部分家长到校,进行与名著赏析相关的读书讨论会、名著推荐会、“走近作者”演讲赛等,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获得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将阅读坚持下去。(攀枝花市二十中吴春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