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众多参观者被精美的苴却砚、精湛的砚雕技艺所吸引,成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苴却砚雕刻”还获得了本届“非遗节”最高奖项——“最佳展览奖”。近年来,仁和区以打造特色品牌为重点,切实抓好资源的保护开发、产品的加工制作、市场开发,着力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园区、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努力把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打响“中国苴却砚之乡”品牌。□本报记者王南桢文/图独具特色的苴却石资源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以钒钛、煤炭等闻名,而这里产出的苴却砚以前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早在明清朝时期,大龙潭民间制砚产销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1909年,云南巡检宋光枢把三方“泸石”雕成的砚台送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正式称为苴却砚。苴却石矿主要分布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和平地镇,已探明储量1990万立方米。经过地质部门的科学探测和权威确定,以目前的生产规模至少可供1000年的开采使用。苴却石无毒无味、不含放射性元素,色泽丰富。用苴却石雕刻的砚台,质地细腻如婴儿肌肤,坚而不顽,腻而不滑,有发墨如油、不损笔毫之奇;有存墨不腐,积水不固,哈气研黑之妙。苴却砚虽不及端砚、歙砚历史悠久,但苴却砚集两者优点于一身。端砚以眼为贵,歙砚以金星、眉子为贵,而苴却砚两者皆有,民间艺人充分利用苴却石的优点,因材施艺,巧妙利用石眼和花纹,融合传统绘画手法雕刻,将诗文意境充分展现于砚台,使苴却砚更具文化底蕴。“随着端砚、歙砚原材料日益枯竭,‘年轻’的苴却砚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承担起传承中国砚文化的责任。苴砚石仅有千分之一能做成苴却砚,而大量的苴却石边角余料则可以做挂件、摆件甚至烟灰缸之类的小物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何松林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仁和区坚持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目标,按照“做好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好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苴却砚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区有苴却砚研究所、公司、作坊、门市等近130家;从业人员约6000人,专业从事雕刻人员2000余人,年产值近亿元。“在此次非遗节上,我们向参观者展示了苴却砚雕刻技艺、工艺流程,受到了参观者的普遍赞赏。通过苴却砚这个载体,我们想让苴却石产品走进普通家庭。”7月9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述斌说。在非遗博览园展厅里,用百儒、百诗、百书、百花等10大题材组成的“千砚工程”最吸引眼球,1000块苴却砚由知名雕刻大师历时两年精心雕刻,展示了苴却砚设计和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目前我们是想通过参展,让更多人了解苴却砚,大力培育苴却砚文化市场。下一步,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苴却砚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产业园,建立国际电子网络销售平台。通过做好市场营销,将苴却石产品销往全国,冲向全世界。”打造千砚工程的太阳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贵炳说。长期以来,仁和区委、区政府十分关心支持苴却砚的产业发展,在资金投入扶持、组织管理架构、矿藏资源管护、产业园区建设、市场培育、生产规模和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保证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提升资源品牌价值。在南山园区形成苴却砚集中加工区,制定准入政策,集中规模以上企业进驻园区生产,同时在大龙潭乡和平地镇形成小型制砚企业和家庭作坊观光旅游区。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可持续经过近20年的开发,苴却石资源利用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资源浪费严重、行业之间不良竞争、制作规模小、销售渠道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苴却砚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从领导机制、规划建设、重大项目推进、发展非砚加工4个方面全面推动产业化工作。该区编制了《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参与苴却石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目前,正在起草的《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将围绕资源、企业、人才、市场等要素,实施资源保护、产业集聚、人才培养、市场建设、品牌宣传推广等工程,全面提升该产业发展水平。在下一步工作中,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围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打造特色、做强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政府主导、协会管理、市场经营”的理念加快推进。全力抓好苴却石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范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启动建设苴却砚文化主题公园,抓好苴却砚博物馆和苴却砚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苴却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继续抓好“七个一”工作,打响“中国苴却砚之乡”品牌。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发展年产值规模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8家,年产值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3—5家;从业人员达2—3万人,总产值突破8亿元。实现以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引领仁和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GDP达到仁和区GDP总量的5%以上。“届时,苴却砚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成为仁和区甚至攀枝花市的一个知名文化产业品牌。苴却砚及非砚产品既可成为走亲访友的时尚礼品,又将成为传播攀枝花文化魅力的使者,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仁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亚玲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