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生产现状及展望一、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生产现状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丰富。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市已经形成规模化的铁、钒和钛产品生产能力。近年来,依托储量世界第一的钛资源优势,我市不断加强钛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钛的推广与应用,初步建成全流程的钛工业基地。随着海绵钛生产工艺、钛复合材料和钛合金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内外钛及钛合金市场的不断拓展,利用攀枝花丰富的钛资源,生产优质海绵钛、钛合金及系列钛产品,延伸产业链,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已经成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攀枝花已经形成钛原料→钛冶金→钛材加工的钛及钛合金产业链。(一)主要企业及产品1、攀钢集团公司该公司钛及钛合金加工材工程,熔炼、锻造车间装备了真空自耗炉、电子束冷床炉、油压机、自动称混料系统,真空等离子焊箱、液压锻造机等设备,板带材、线棒材采用现有钢材生产设备生产,另外还配备了冷轧钛卷、无缝管、焊管、残钛回收生产线,以及配备有真空感应凝壳炉的钛铸件实验室。产品包括板、棒、管丝、带及锻件等,一期工程形成了年产4500吨钛锭、3000吨钛材产能。2、云钛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电子束熔炼技术装备(EB炉),该设备采用气体放电电子束原理熔炼钛锭,具有能耗低、原料要求低、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原理先进等优点。该公司生产的钛锭可和昆钢的轧制加工形成优势互补,节省大量投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达到年产2万吨钛锭的生产能力。3、攀航钛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的钛及钛合金熔炼和精密铸造项目以海绵钛为原料,采用真空自耗电极熔炼炉熔炼生产钛及钛合金锭。2009年12月,该公司首批工业化生产出第一炉纯钛锭。公司的一期产品定位在钛及钛合金锭和精密铸造件,规划设计年产钛及钛合金锭2000吨,精密铸造件200吨,棒板带材100吨。4、天民钛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建设了年产2000吨钛制品及钛合金型材工程项目,设备包括真空自耗电极电弧炉、真空自耗电极电弧凝壳炉、立式真空除气炉、海绵钛挤压机等,产品包括各种牌号的钛铸造件、锻造件、结构件、成套泵阀及板、棒等。一期产品是钛铸件,采用熔模浇铸和石墨浇铸技术进行精密铸造和毛胚铸造,产品供化工制盐、海产养殖、矿山开采等行业使用。(二)研发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钒钛制品检验检测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钒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研究所、攀枝花钒钛研究院等钒钛产品研发平台,并与市外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攀枝花钢铁研究院设立有“钛及钛合金研究室”,专门从事钛及钛合金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综合运用冶金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钛及钛合金新牌号设计与开发、钛及钛合金真空熔炼工艺与质量控制、锻造与热处理工艺、轧制(热轧及冷轧)工艺、焊接与成型等工艺与技术问题。攀枝花学院牵头,联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攀枝花钒钛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研究所。该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钛及钛合金、钛材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产品研发,培养所需的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地方民营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为我市发展钛及钛合金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攀枝花钛及钛合金发展展望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的发展,是我市延伸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我市发展现状和国内外总体发展趋势,下一步,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的研发方向和发展重点,将集中在石油化工、海洋工程、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钛及钛合金领域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研究重点和方向集中在低成本钛材生产技术、低成本钛合金制备技术、海绵钛制备新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拓展钛及钛合金的技术研究领域,改善工艺技术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新产品开发方面。围绕钛及钛合金挤压、钛带制备、合金成分优化等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出一系列挤压型材、管材、钛带,以及高温钛合金、阻燃钛合金和高强高韧损伤容限钛合金等产品,广泛应用海洋石油开采、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传统工艺技术的提升方面。重点研究现有U型、I型和新型还原蒸馏炉的工艺装备优化技术,真空排氯化镁的工艺及装备,还原蒸馏过程中各种氯合物对设备的腐蚀机理等,掌握镁还原真空蒸馏联合生产海绵钛关键技术,建立还原蒸馏过程计算机专家系统,大幅度降低镁还原真空蒸馏联合生产海绵钛的能耗。通过冷床炉的钛及钛合金锭纯净化技术优化研究,熟悉冷床熔炼钛合金锭的成分控制技术和成分、组织、均匀化技术,攻克大型钛锭技术研究与开发。针对当前还原蒸馏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研究开发大型镁法还原蒸馏工艺技术及装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电耗和原料消耗,使整体生产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用领域研究方面。主要开展钛的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钛在化工、建筑业、汽车、生物医疗、体育休闲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专家简介马前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及机械制造工程学院教授,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现任澳大利亚粉末冶金(PMA)学术组织主席,亚洲粉末冶金学会(APMA)理事会理事,美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TMS)钛金属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国家轻金属设计中心钛粉末冶金方向主任(首席)研究员,兼任爱尔斯维厄(Elsevie)出版社在粉体材料及热加工方面的顾问编辑,国际粉末冶金、冶金和材料会刊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的设计及制备、金属材料的三维打印、超高强钛基复合材料设计及制备、钛粉末冶金、高强铝镁轻合金的设计及制备、轻合金凝固组织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承担低成本钛粉末冶金、钛合金特种成型及制造、强韧粉末钛合金开发、氢化钛微波辐射粉末冶金、先进非晶材料的注塑成型、镁合金的物理细化等项目;出版专著3部,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已经有两项专利成功转让给企业。科瓦尼斯基·维克托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副主任,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基辅理工学院教授,乌克兰造船科学院成员。主要从事焊接及相关流程工作,在扩散焊和钎焊等领域有很高的成就和声誉。金元镕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江源圈地区本部长。主要研究领域是有色金属,环保工程,功能材料和高温材料;主要完成课题有《自然循环型有色金属材料》《环保型低电力高效率SmeltingFurnace技术研发》《基于Fe-Ni合金的铸造机压延工程技术研发》等。主要专利有《生物体适应性及安全性优秀的钛系合金及制造方法》《适用于铜合金压铸及高温塑性加工的耐热及耐氧化模具材料及制造方法》等。叶甫图赫·安德烈·马利杨诺维奇2011年6月起,受聘担任攀钢集团钛业公司技术顾问,主要负责海绵钛厂熔盐氯化和四氯化钛精制工序的技术指导工作。任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钛镁联合股份公司技术部冶金工程师时,提出了在精制工段应用热氯化法工艺处理矿浆蒸馏余液去除矿浆中钒化合物取得成功;参与制定了熔盐蒸汽气体杂质冷凝工艺,成功清理氯化炉中的固态氯化物;参与了符合航空航天级海绵钛标准质量认证及相关工艺方案制定;多次获得冶金学家奖,并被授予优秀工程师称号。在攀钢钛业公司工作期间,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了解、查看工艺、设备、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杨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主任。在金属间化合物基础研究方面,发展了基于原子占位概率的估算两相体积分数的方法,并任973计划“材料计算设计与性能预测基础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多功能钛合金研究方面,设计合成出一种兼具高强度、高韧性、超弹性、低弹性模量和高阻尼性能的钛合金——Ti2448;还在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技术和冷镦钛合金紧固件丝材制备技术和高温结构材料计算设计等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杨锐领导的团队在金属间化合物有序-无序转变、TiAl合金化理论、凝固片层组织控制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结果,掌握了合金成分与微观组织控制、性能稳定性和铸造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周光召应用科学奖”。鲁雄刚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博士论文抽评评议专家,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等。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绿色冶金新能源开发、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3项、授权2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有23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沈学静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研发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金属中元素分析技术、冶金流程气体在线分析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冶金过程气体在线分析和材料中痕量气体元素分析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篇;曾获冶金科学技术奖和分析测试协会奖。主持或主要参与并完成科技部、冶金局课题共4项;目前正在承担或参与的课题3项。陈永攀钢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钢铁冶金工艺与产品开发工作,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方坯流程生产重轨钢、车轴钢集成技术,板坯连铸工艺及质量控制成套技术,解决了炼钢—精炼—连铸领域较突出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全国知识型职工”、“四川省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标兵”等荣誉称号,及“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第九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近五年来,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5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28篇,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系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独资子公司。公司具备年产钛渣18万吨、钛白粉12万吨(2013年底具备20万吨)、海绵钛1.5万吨、经营钛精矿50万吨的能力,销售市场覆盖全国,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技术领先的钛原料生产基地、中国硫酸法钛白粉生产技术一流企业和中国最大、具有世界级工厂规模和水平的海绵钛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从钛原料到钛化工、钛金属的钛产业链。公司生产的钛精矿、钛白粉、钛渣均为省级名牌产品。重点项目——1.5万吨/年海绵钛项目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海绵钛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占地480亩,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园区。项目于2009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设计年产1.5万吨商品级海绵钛,其中布氏硬度不超过90的超软海绵钛占总产量的30%,国标零级品产出率达80%以上。项目主工艺全套引进乌克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熔盐氯化、粗四氯化钛铝粉除钒精制、7.5吨大型I型炉还蒸、200KA流水线式镁电解及精炼等成套大型钛镁联合生产技术,由乌克兰国家钛研究设计院提供主工艺设计,中铝国际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承担国内转化设计及施工总承包,项目整体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于2011年5月开始试生产,并外聘多名国内外海绵钛技术操作专家进行技术操作指导,为海绵钛厂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已成功生产出满足军工、航天、航海等高端市场的布氏硬度不超过90的超软海绵钛,填补了该产品的国内空白。攀枝花云钛实业有限公司攀枝花云钛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昆明钢铁集团云南钛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营钛及钛合金制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委托加工;不锈钢板和不锈钢复合板卷、镍基合金制品的生产、销售和委托加工;钛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及技术维护。重点项目——2万吨/年钛锭项目2万吨/年钛锭项目是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钛产业链进一步向下游延伸的重要项目,该项目通过引进乌克兰先进的钛锭生产技术和设备,建设EB炉生产线生产钛坯。项目在攀枝花云钛实业有限公司实施,规划建设2万吨/年钛锭生产能力。项目一期投资4.34亿元,主要生产设施包括电子束冷床熔炼炉系统、钛锭加工设备、原料准备系统等。辅助车间主要有循环水站、废水处理站,化验室、供配电系统及辅助生活设施、厂区道路、管网和绿化等。一期建设后将实现年产8000吨钛锭生产能力,预计新增销售收入62181万元,新增利润7000万元,新增税收3000万元。项目建设期2年。2010年12月开工,2012年9月热负荷试车成功,生产出世界上最长(8360mm)、最宽(1400mm)、最重(10.85t)的钛扁锭。目前,项目在进一步完善、收尾阶段,消化引进技术,逐步实现国产化。攀枝花新中钛科技有限公司攀枝花新中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致力于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型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铁矿石、铁精矿、钛精矿、酸溶性富钛料、人造金红石、钛白粉、海绵钛等,已形成年产铁精矿150万吨、钛精矿22.5万吨、酸溶性富钛料及人造金红石3万吨、金红石钛白粉3万吨、海绵钛0.5万吨的生产能力。重点项目——钛铁矿盐酸法制取人造金红石/酸溶性富钛料项目新中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研发团队,并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合作,自主开发出了适合攀西地区钛铁矿资源的含盐盐酸加压浸出母液分流循环制备人造金红石及新型酸溶性富钛料生产技术(简称“中钛工艺”),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利用攀西钛中矿或钛精矿湿法生产人造金红石和酸溶性富钛料生产线。中钛工艺是钛原料生产技术的新发展。该工艺可利用TiO2品位为42%的钛精矿(目前其它工艺可利用的钛精矿TiO2品位在46%以上),降低了对可利用钛精矿中TiO2品位的要求,提高了钛的回收率;人造金红石产品是氯化法钛白粉与海绵钛的原料,富钛料产品是硫酸法钛白粉的优质原料。中钛工艺对攀西地区乃至全国钛工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工艺对打破我国高档钛白粉生产原料受制于人,提高我国钛资源保障能力,缓解我国新建氯化法钛白原料供求矛盾意义重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