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莉 程桂英 王南桢
12月10日,第三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康养+医疗”“康养+农业”“康养+运动”分论坛上,13名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举行热情洋溢的主旨演讲,共话“康养+”产业发展。
“康养+医疗”:完善健康新模式
本次“康养+医疗”分论坛以“打造特色医养,助推产业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医疗与健康服务这一重大课题。台湾龙潭敏盛医院院长刘宜廉、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单守庆、解放军261医院生物诊断与治疗中心主任李丁、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宗贵升等嘉宾,围绕“医养护融合模式”“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康养胜地、药膳为先”“3D打印在康复领域的应用”等主题作精彩的主旨演讲。
面对人口快速老化、需要照顾人口急速增长的形势,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刘宜廉认为,医养结合已成为理想的老年照护模式,以人为中心,建立医疗、照护与养老的平台,提供一条龙的医养护照顾模式,为长者提供亚健康族群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失能者的中长期照护。攀枝花在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道路上,开展医养护融合模式,引入台湾敏盛等日间照料机构,并协调大医院与其开展合作,探索医养融合机制。刘宜廉说,引入先进养护业态,培育健康管理新业态,将促进医养护融合,进一步完善健康新模式。
单守庆认为,推进“康养+医疗”产业,应把药膳加入到发展产业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康养胜地的药膳资源,积极传承和创新药膳制作。“吃”占据了旅游六要素之首,对康养胜地的“吃”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长寿”。
康养胜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首先解决好吃的问题。攀枝花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也成了饮食文化的融合之地,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养生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打造康养胜地的健康美食。单守庆建议,攀枝花要加强药膳理论研究和药膳知识普及,加强药膳人才培养,开展药膳交流活动,助推“康养+医疗”产业发展。
“康养+农业”:引领消费新方向
在“康养+农业”分论坛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研究院所的6名专家,围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攀枝花芒果战略定位、攀枝花康养农业标准化体系构建等主题,为攀枝花“康养+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孙好勤说,休闲农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调结构、转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在新形势下,经营理念要适应新变化,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旅游看旅游,树立大农业、大产业、大经济、大循环、大服务的理念;发展模式应适应新思维,改变传统单一的思维模式为立体、多维、互联、融合思维模式,推动生产关系重组、生产要素重置;资源利用上需要跨界整合,创新链组织、集成产业链、分享价值链、融合信息链;发展路径上要突出新特点,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创新创意为径、古朴村落为形。孙好勤说:“通过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特色鲜明和转化增值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产品,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引领区域消费业态新方向。”
“打造特色农业、推动农康融合,标准化既是抓手和顶层设计,又是做精做好攀枝花农业、延伸攀枝花农业产业链的基础,是必须完成和经过的农业发展阶段。”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博士席兴军说,攀枝花稻菜轮作、种养循环、林果立体间套、梯次利用,又盛产享誉全国的“特色化、差异化”优质农产品,具备发展康养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条件。
对于攀枝花“康养+农业”未来的发展,席兴军建议,优质、具有保健功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是攀枝花未来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大力发展为康养产业服务的餐饮业,并提供优质的食材;不仅限于本地的农产品和消费品,全世界的优质农产品和食品都可以引进来,形成一个保健食品生产加工集群区;扩展非食用的农林产品及其加工的保健用品,如蚕丝被、花卉、玫瑰精油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詹儒林建议,攀枝花芒果的标准化品牌建设包括果品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具体举措包括标准化的田间管理,逐步引入机械化;普及田间数据管理和GPS追溯系统;叶片营养和土壤养分检测;生物农药的应用;建立全年全天候基础气候数据,作为栽培技术实施的依据;采摘标准、采后处理及贮运标准等。“攀枝花芒果产业的升级发展,将有效助推‘康养+农业’蓬勃发展,为攀枝花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詹儒林说。
“康养+运动”:突出动养新理念
在“康养+运动”分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田野,四川省旅游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院长许军,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侯乐荣,围绕“康养运动·产业融合”主题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深入探讨我市“康养+运动”产业发展路径。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侯乐荣认为,体医融合的主要实施方法就是“运动处方”,要构建完善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和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通过“运动处方”,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探究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等。
攀枝花如何做好“康养+运动”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省旅游学院运动与休闲学院院长许军说,可以突出动养的核心理念,打造休闲运动为特色的“康养胜地”;结合攀枝花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康养+运动”产业的产品体系;完善“康养+运动”配套基础设施。许军建议,发展“康养+运动”产业,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实行校市合作,借助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提升“康养+运动”品质;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创新品牌,形成特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