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建红
“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最美警察”、公安部个人一等功、执法明星……这一个个荣誉是对李惠川25年从警生涯的褒奖。
今年48岁的李惠川是市公安局钒钛高新区分局交警大队教导员。1992年7月,怀揣着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满腔热血,他从一名人民教师,转变成为一名交警。
25年来,李惠川为出行回家的人们守护着平安大道,用一个又一个标准而平凡的交通指挥手势,泼洒出写意而非凡的人生画卷。平凡岗位铸就辉煌,5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李惠川被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零投诉:
25年纠正交通违法10万多起
“无愧于人民,你就是最美的警察;无愧于岗位,你就是最好的警察。”曾经,有人问过李惠川,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警察,他如是说。
李惠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5年一线执勤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遇到不讲理的违法驾驶人,他在微笑中保持“耐心”;当面临情与法的抉择,他在关爱中保持“公心”;当到达权与利的“岔口”,他在清醒中保持“廉心”……25年来,李惠川纠正交通违法行为10万余起,处罚交通违法人员数万人次,没有发生一起纠纷和被投诉事件,更没有一次跟群众“抖过威风红过脸”。
担任交通秩序民警期间,每天清晨李惠川都会准时出现在管区,用标准的交通手势为出行车辆和行人保驾护航。面对攀枝花漫长的夏季和山区城市车多路窄的交通环境,李惠川一年有90多天坚守在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的路面上,用每天超过2000次的动作为来往车辆“人工配时”。
常年单调的动作,他患上了肩周炎;长时的户外执勤,警服湿了干,干了湿,衣背上、裤腰处全是一圈圈盐渍;每天在路面上来回奔走10多公里……这就是他人生的线条,更是他生命的华彩。
热心人:
不辞辛劳帮外地老人寻子
2014年3月的一天,李惠川在竹湖园路口执勤,一位在人行道台阶上久坐、身边堆着行李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李惠川为老人买了一瓶水,详细询问他的情况,得知老人从四川泸州来攀枝花找儿子,但除了知道儿子在炳草岗的一个工地上打工外,其他信息一无所知。
李惠川电话请示上级后,开着警车,带着老人,挨个赶往建筑工地帮他找儿子。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在一家泸州建筑公司的工地上找到了老人的儿子。在老人一家团圆之际,他悄悄地离开,直到老人一家查看工地监控看到警车牌号,找到大队送上锦旗,才知道李惠川是全国“最美警察”。
2016年,李惠川到钒钛高新区分局交警大队任教导员后,工作岗位变了,不变的是心系群众、关心下属的初心。他始终做到民警、辅警生病住院必访,生活有困难必访,婚丧嫁娶必访,家庭有矛盾冲突必访,及时将组织的关心关爱送到同事和家属的心坎上。面对繁琐的交管工作环境,他还组织民警、辅警开展心理咨询,通过科学手段帮助减压;在工作间隙,经常深入到一线队伍中,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交心谈心,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做战友的贴心人。
大忙人:
生活中总是亏欠妻儿
10年前,李惠川的妻子患上红斑狼疮,医生说只有5年的生存时间,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看到当时只有1岁多的儿子,他暗自流泪;面对妻子,要打起精神,装作轻松。由于妻子常年需要服用大剂量的激素控制病情,不能接触冷水、化学品,他每天下班回家后,马上抢着做饭、洗衣、收拾家务……
但是,由于不想占用过多的工作时间,李惠川陪妻子去医院检查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的心里永远放不下工作,总是没日没夜地干,真怕他身体吃不消。”面对记者,妻子流露出对丈夫的担心。作为父亲,李惠川觉得愧对儿子。妻子怀孕期间,他经常加班加点,直到孩子出生都没有及时去医院看望。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在孩子心里,“爸爸”只是电话那头的一个声音。
2008年,攀枝花“8·30”地震时,李惠川正抽出难得的时间在家陪儿子,妻子在医院接受治疗。接到抢险救灾指令后,李惠川丢下年幼的儿子,第一时间赶回大队报到。在通信暂时中断无法联系大队领导的情况下,他主动组织休息的警力上路,指挥、疏导堵塞的车流,一直干到深夜。10多个小时,他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
25载从警生涯,9000多个日日夜夜,李惠川用一片衷心,在三尺岗台上展现出了“最美警察”的风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