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光花城和热情的攀枝花人霸屏外地来攀老人微信朋友圈

2022年0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

□本报记者程桂英文/图

“采一缕春光,保佑亲们平安健康;摘一朵春花,呵护亲们永远好运(攀枝花2017年2月3日)……”2月3日,立春,外地来攀的康养老人汤晓玲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文字,文字下面配发了多张攀枝花的美景图,图上蓝天白云、花团锦簇、阳光明媚,赢得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

汤晓玲今年67岁,籍贯重庆,退休前在东北工作,后来定居成都。自去年12月初来攀后,老人有了一个新习惯:每隔几天发一条微信,微信的内容全与攀枝花有关,阳光、空气、花草、树木、钢铁、钒钛、苴却砚、热心的人……只要是老人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她都会发在朋友圈内。

老人为何会有这个习惯?是什么让老人乐此不彼地在朋友圈内“晒”攀枝花?这一切得从两个多月前说起。

曾经来了就想离开

如今来了就不愿走

去年12月初,汤晓玲和老伴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来到攀枝花过冬。这是汤晓玲第二次来攀枝花。她说,第一次来攀枝花大约是20多年前,那一次,攀枝花给她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时污染严重,到处是灰!”离开后,她不愿再来。但这次来到攀枝花后,汤晓玲却舍不得离开。原本打算春节前就回去,现在春节大假过完了,她和老伴还没有离开的打算。

“这里阳光温暖,空气新鲜,山花烂漫,人们真诚热心,住着很舒服!”汤晓玲说,在攀枝花,每次问路,都会遇到好心带路的市民;每次坐车,都会碰到热心的市民让座;每次出门点餐吃饭,都会遇到真诚的服务员……短暂的2个多月,她遇到了无数好心人,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为表达对无数好心人的谢意,汤晓玲除了口头致谢外,还把让她感动的人和事发到朋友圈,希望借助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我希望把这座城市的美介绍给更多的人,希望大家重新认识攀枝花。”汤晓玲告诉记者,身边的一些外地朋友对攀枝花有误解,认为攀枝花是一座重工业城市,污染重,不适合养老,她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除朋友们的疑虑。

发微信成了老人的新习惯

时刻不忘宣传美丽攀枝花

阳光之城——攀枝花;康养之城——攀枝花。(1月17日)

以钒钛钢铁为耀——攀枝花;以二滩水电为荣——攀枝花。(1月19日)

热情的市民、好心的司机,在攀枝花遇到你们很温暖。(1月22日)

精雕苴却砚产地——攀枝花。(1月26日)

大年初一,仁和广场摩天轮表演,风味小吃、趣味活动,一派热闹非凡景象,这就是——攀枝花。(1月28日)

……

这是汤晓玲发在微信朋友圈的部分内容,也是她在攀枝花养成的一个新习惯。每当看到攀枝花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晒着暖和的太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人性化的服务,汤晓玲发朋友圈的激情就被点燃。2个多月里,汤晓玲已累计发了20余条有关攀枝花的微信。

“攀枝花竟然有这么美?”

“攀枝花的阳光好温暖哦!”

“花开得这么艳,好漂亮哟!”

……

汤晓玲每发一条朋友圈,就有来自东北、重庆、成都、上海等地的朋友点赞和评论。每每看到朋友们的回复,汤晓玲就很有成就感,因为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把攀枝花的美介绍给更多的人。

每年都要来攀枝花过冬

期盼软硬件设施再完善

据了解,今年冬天,已有超过15万人次的“候鸟”老人来攀康养。近年来,我市将发展康养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净度、绿化度”等“六度优势”,打造中国康养胜地,一大批康养中心和康养服务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与之配套的旅游业、医疗健康产业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赢得康养老人的盛赞。

“明年、后年……今后的每一年,我们都要来攀枝花过冬。”这不止是汤晓玲一人的心愿,更是众多来攀康养老人的心声。老人们期盼,攀枝花的康养产业链能同步发展,软硬件设施能再完善,让他们在攀枝花有地方住,住得舒适;有东西吃,吃得安全;有交通工具乘坐,坐得安稳;有地方耍,耍得开心;有医院看病,看得容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