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江潇
绿色在拓展,石漠化在后退。
通过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攀枝花石漠化面积在不断减少;通过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森林覆盖率在不断增加。
一进一退间,攀枝花石漠化治理不断创造奇迹,西区西佛山石漠化治理示范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做法之一。
向石山要地
3月27日一早,西区西佛山石漠化治理示范项目现场,冰岛虞美人、三色堇、芹叶牡丹等各色花儿随风摇曳,人们嗅着醉人的花香,听着鸟儿清脆的歌鸣,在林下悠闲地散步。
曾经的石山,如今披上了绿装,变成了青山。
早年,身为山城的攀枝花,也曾靠山山不绿。因为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恶劣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导致植被单一稀少,森林生态功能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据2011年监测结果显示,攀枝花石漠化面积达383.85平方公里,很多地方被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
要“绝地逢生”,必须通过治理向石山要地!
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和“山川秀丽、林茂花繁、宜居康养”理念,攀枝花市和西区采取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森林城市创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投资的形式,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西区和西佛寺景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多次邀请川师大、市旅游局、市林业局等各部门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现场指导,探索出了一套运土上山、人工增肥、掘井取水、大穴壮苗、梯级推进、综合治理的模式。
“运土上山,就是利用西区城市建设的弃土,对石漠化区域进行覆盖,好土、肥土在上面;(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人工增肥,就是利用城市粪水加以一定比例的复合肥,增加氮、磷、钾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掘井取水,就是利用喀斯特地形富含地下水的特点,打井取地下水,灌溉植物;大穴壮苗,就是深挖穴、栽壮苗、无病害、扎根快、抗干旱、快生长;梯级推进,就是通过建设挡墙、防洪沟渠等,确保堆土层逐步夯实,并种植各种草木、木本植物;综合治理,就是通过科学规划,科学推进,实现工程化管理和协调运作。”西佛寺景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贵华详细介绍。
这种模式最终获得成功,这让攀枝花坚信,“石魔”是可以制服的。
为城市添绿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攀枝花要突出绿色主题,提升中国阳光花城品质,开展大规模绿化攀枝花行动,实施主城区提质增绿、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经过5年的治理,如今,攀枝花已进入治理石漠化的收获季。
目前,西佛山景区已完成石漠化覆土绿化工程近3000亩,成林2000亩,植树超过50万株;累计完成覆土200余万立方米,以蓝花楹、三角梅为主题,同时分区种植10多种特色水果、名贵乔木、花卉等,未来将形成“月月有花开、四季有果摘”的特色百果百花园林区;铺设供水管网10000米,修建临时防火通道3000米、挡墙近万立方米;配套设施完善,新增林间休憩凉亭2个,可供游客休息、品茗、喝咖啡等,建成2A级旅游厕所1个。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2亿元,其中林业、环保、旅游、国土等部门支持资金150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景区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进一步推动现代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保护青山绿水。”周贵华介绍。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0年,西区将完成1000亩石漠化土地和矿山迹地植被恢复,同时对已建区域进行总体提升,完成西佛山景区基本建设,打造城市“绿肺”和后山公园。通过提升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服务,逐步发挥森林阻滞污染、防霾治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丰富植物多样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功能。同时,通过生态景观打造,为游客提供一个健身、吸氧、观光、禅佛、休闲、自驾游露营的多功能综合平台,塑造“山川壮丽、林茂花繁、生态、宜居、康养”的现代城市新品质,努力打造省级森林公园和4A级文化风景旅游景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