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管
天蓝了,山青了,水绿了,空气清新了……如今的西区,环境真的变好了!这是近年来无数游历过西区的人们共同的感受。
事实上,今年截至6月30日,西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7.71%,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国家标准。这是全区上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结出的硕果。
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多、涉及面广,为此,西区将环保工作纳入“急难险重”和“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形成了区级领导包抓、人大政协监督、责任部门承担、配合部门协作、区环保局牵头、目标督查办督促的“大环保”工作体制。
西区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办法,明确区、镇(街道)两级的环境监管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划片包干、定人定岗、定位定责”的监管体系。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有力地推动全区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西区研究制定了中长期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近期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编制完成“十二五”期间全区环境质量报告书和2015年环境质量报告书,详细阐明了西区环境概况、环境质量状况,科学解释了影响西区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为下一步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目标和方向。
西区强化新《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近3年来,发放宣传资料5300余份、宣传画册2000份、节能环保袋1.3万多个,形成了人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多年来的粗放生产,让西区环境问题积重难返。那么,污染源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实现科学治污?
西区聘请省、市环保专家对全区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源”分析,制定出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点源、线源、面源污染治理——
建设规范化堆场。西区率先在全市引进微米级干雾抑尘、聚酯纤维材质挡风抑尘网等高科技扬尘污染治理技术,完成了以攀青物流和鑫铁物流货场为代表的9家工业堆场规范化建设工作。
推广环保新技术。西区运用车辆快速清洗技术,在大型车辆入口法巴路建成投用了大型快速洗车场,对过往大型货车进行保洁清洗,有效控制车辆扬尘污染;积极引进脱硫、脱硝、静电与布袋复合除尘、抑尘剂等新技术,进一步拓展污染治理的方式方法,探求更为广泛和高效的环境保护新途径。
转变运输方式。西区积极推进大宗物料运输方式转变研究,努力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强集装箱运输,切实减少因物料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创新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西区在总体把握、局部透视、分类诊断的基础上,大胆突破,积极探索创新“区域特色治理”模式,寻求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出路。
特别是从实施区域污染防治示范的2012年以来,西区在重点片区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积极探索实施背土上山、掘井取水和梯次开发的“西佛山模式”,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有机结合的“金家村模式”,环境治理、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的“席草坪模式”,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和破产重组有机结合的“新启模式”,西佛山、金家村、席草坪、大水井八组等重点片区生态恢复工程取得实效。
2015年11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在攀调研时,高度评价西区“西佛山模式”,对将污染治理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并惠及群众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践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西区探索实施“环境整治+产业转型”模式,推动企业对工业废弃地再利用——
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废弃场地污染整治,并将整治后的场地作为物流、商贸等用地,既控制了弃渣弃土等扬尘污染,又盘活了土地。例如,攀青焦化厂和大地水泥厂转型为攀青物流公司和新启物流公司等。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入部分资金或全部资金,对废弃场地实施生态修复,再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三产项目。例如,大水井村八组电厂灰坝片区曾是西区粉尘污染重灾区,多次引发群体上访,通过对电厂灰坝和工业废弃场地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控制了扬尘污染。目前,该片区打造的集“生态绿地、林地和培训场地”于一体的“园林式汽车加强培训基地”已经启用,生态和社会效益并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