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铭 本报记者 谭建红
“空气好、植被好、视野好……”8月21日一大早,东区马坎生态修复区,瓜子坪街道居民陈淑娟来到这里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看着满山绿油油的树木,陈淑娟感到舒心惬意。
“放眼望去一山黄”曾是马坎片区的真实写照。经过3年多的治理和精心管护,昔日的“石头山”变成了“氧吧”、“造林禁区”变为“绿色长廊”,基本达到了“凤凰栖马坎,三梅闹青山;山依碧江水,人在彩云间”的规划设计目标。对于东区瓜子坪片区的居民来说,这里已经成了他们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在此锻炼、休闲散步,神清气爽。
“城市氧吧”——
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站在金沙江大道中段(滨江大道)向马坎片区望去,满山的绿色,郁郁葱葱,一扫曾经荒凉景象。
走进东区马坎生态修复区,沿着山路攀登,道路两旁花木繁茂,小叶榕、三角梅等一团团、一簇簇的绿色植被把人“包裹”其中;登高远眺,主城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一座座现代楼宇与一片片城市绿地和谐相融。
每天不少市民前往马坎森林公园,漫步在绿荫环抱的山间,享受城市“慢生活”,放松身心。“爬爬山,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绕着公园看炳草岗的城市景色”……马坎森林公园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东区林业局党组成员、防火办主任徐明庆介绍,马坎森林公园建设面积约3000亩,其中,原生植被抚育管理2000亩、人工造林1000亩。共修建休息亭清音亭、绮云亭、滤忧亭等3处;停车场完成了600平方米;园区道路完成3000米;修建绿化蓄水池6个,架设各类水管4万余米;栽植蓝花楹、红花羊蹄甲、刺桐、小叶榕、黑荆树、台湾相思等共计35000余株;栽植黄金香柳、红叶乌桕、黄花决明等灌木、地被植物共计33000余平方米。
“过去,这是一片荒山。”徐明庆说,马坎片区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这里土壤松散贫瘠,气候干旱缺水,坡度大难以保持水土,生态十分脆弱,被国内外林学界视为“造林禁区”。马坎片区更为突出,每年四五月份,山地裸地地表极高温可达70℃,40厘米内的表土含水量接近零值。
附近居民回忆,他们曾在山上种过农作物,但因为岩石大面积裸露,种什么蔫什么。一旦下大雨,又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背土上山”——
攻克世界性造林难题
改变从2013年开始。当年8月,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马坎片区)项目正式启动,马坎片区正式进入以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阶段,总投资约3200万元。“为改良土壤,施工人员从30公里外的岔河林场运来种植土。施工现场山高坡陡,车上不去,就用马驮人背。”徐明庆介绍,工程地处金沙江峡谷干热河谷气候带,海拔落差大,无施工道路,无施工用水及绿化浇灌用水,无施工用电;作业区位于攀枝花铁路支线上方,大面积开挖整形易引起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为了攻克这片造林“禁区”,林业工作者想尽办法,人工挖出施工便道,施工材料马驮人背上山;在山坡上修建苗木种植水平阶、挖掘种植坑;修建挡墙、涵洞等,施工材料、用水全部马驮人背,自带便携式发电机保证施工用电;针对荒山坡度陡,土壤为风化岩石形成的沙砾,颗粒较粗、肥力差、失水快,不利于苗木成活及生长的实际,苗木种植坑、槽内种植土全部采用购种植土回填,由大型货车运到红线外堆场,再使用小型货车转运至现场内堆放点,全部马驮人抬,运至种植点。
2014年底,工程通过验收,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040.3亩,其中原生植被抚育管理300亩、人工造林740.3亩。
精心管护——
让“绿色长廊”永续
半山腰一处凉亭附近,2名身穿橙色工作服、手持园艺剪等工具的管护人员,正在锄草、修枝、剪叶、浇水。“我们在这里管护2年多了。”管护人员侯兴发说。
“攀枝花干热河谷气候,旱季和雨季分明,特别是旱季降雨量少,给管护造成了很大困难。”徐明庆介绍,本着“种好一片,管护好一片,成活好一片”的原则,项目施工期间,就确定了从附近企业引水灌溉植被的思路解决灌溉难题,片区共新建绿化蓄水池6个,架设各类水管4万余米。项目建成后,马坎片区进入了精心管护阶段,根据施工养护规范及要求,合理制定养护标准、养护工作计划、安排日常养护工作;为了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和某些特定要求,及时对植物采取施肥、灌水、中耕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植物品种丰富多样,其生理习性各不相同,对光照、土壤、水分、气温等环境要求各异,采取派遣专业养护人员,配备水泵、高压喷雾器、绿篱机、修枝剪、大树输液带等养护器具进行跟踪养护。
“通过人工覆土,立体栽植,经过3年多的生态修复,马坎片区上千亩荒坡被60多种植物层级装扮。”徐明庆说,现如今,马坎片区每天安排有10多名管护工人分片区进行浇水、施肥、修枝。下一步,每年将拿出120万元,作为马坎片区的管护资金,精心守护这一片来之不易的“绿色长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