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在攀枝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全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全市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相关法律法规得到较好贯彻实施。
(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明确一把手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逐级成立安委会,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统筹协调,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良好的安全工作宣教氛围正逐步形成。各级政府重视加强对全市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并将安全知识纳入干部培训教育和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安全教育作为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不断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
(三)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责任得到落实。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修订出台市委、市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制定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强化县(区)、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安全责任落实,健全市、县、乡三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形成了立体型安全生产管理网格。
(四)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预防。各级政府坚持以排查整治隐患为重点,加强对重点危险源的检查、监控和技术防范以及内部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组织联合执法,发挥专业部门的技术防范作用,主动指导基层开展安全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
(五)安全监督执法力度逐步加大。各级政府要求各类安全生产执法部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事故调查组,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较好发挥了法律的震慑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安全宣传教育需要持续深入;二是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四是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差距;五是基层监管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以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坚决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生产的思想认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指导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加强责任落实,完善监管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五覆盖”“五落实,五到位”要求,确保安全责任制落地落实。进一步厘清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监管职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加大生产经营单位的指导和监督,严控企业行为,抓好源头控制,切实将企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三)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科学高效机制。按照合理设置安全控制指标、科学制定考核评分标准、强化目标实施过程监控的要求,将安全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完善全市安全工作考核体系。强化市安委会统筹协调能力,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重大安全隐患协调处置机制,加强对涉及面广、行业交叉、情况复杂的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协调力度,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完善出台政府性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将鼓励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奖惩机制建立、安全违法举报制度等内容进行细化明确,促进安全工作开展。充实和加强安全生产及安全事故处置专家咨询小组,对现有的工作预案进行科学论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我市强化安全生产、妥善处置安全事故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
(四)强化隐患排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加强隐患排查,坚持以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开展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校园安全、河道、水库、尾矿库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大隐患整治力度,明确整改标准、措施、责任人和时限,对已发现的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实行挂账销号制度,严防问题反弹。由市安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对安全隐患治理情况不定期开展“回头看”专项督查,对整改不到位的,从严处罚,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管理。
(五)完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和执法水平。认真落实属地管理为主的规定,切实解决一些行业或者领域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理顺各类园区与属地政府间的关系。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居)委员会四级安全生产监督网格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的监管体系,确保安全生产监管没有盲点、不留死角。重视和加强安全执法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安全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性人员匮乏、各类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管理,努力提高监管效率和执法水平。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力量,真正形成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机制和格局。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帮助生产经营单位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预防。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推广和应用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全市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