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徐金华
艺术家小传:
李林昌:四川射洪人,工程师。四川省作协会员,遂宁市作协副主席,射洪县作协主席、县政协诗书影画院荣誉院长。已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星星诗刊》《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200多首。出版诗集《边走边唱》《期待的阳光》等3部,著有30集电视剧剧本《诗酒传奇》。曾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周刊社征歌大赛银奖、人民文学征文三等奖、四川日报文学奖、全国精短文学作品优秀奖、市县“五个一工程奖”、陈子昂文艺奖、遂宁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
“心中有诗必自发”
出生于农村的李林昌,从小便有一个文学梦。这个梦,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青年时期,李林昌未能如愿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而是干起了与文学“不沾边”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叶,从绵阳水电校毕业之后,李林昌被分配到射洪县水利电力局工作,先是从事测量、施工和工程管理,长期在水电工程上跑来跑去,成天面对弧、角、线,点与圆,结构与力学,把抽象的思想变成图纸,再变成实体建筑,成天和图纸、民工打交道。
十多年的水利工程工地生活,让李林昌对射洪的一沟一渠都有着特别的深情,正是由于这样的深情,所以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围着地球仪细看/那不过是几根零乱的经纬/但站在地球上/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棵生命之树。”这是1992年李林昌创作并发表于《星星诗刊》的诗歌处女作《渠道》。
“我觉得写诗就是要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景,这样才能自然地发声,而不是刻意强求。诗就是诗人心中有一团‘火’,自然迸发而成。”李林昌说,诗作是心中诗意的自然迸发,不是能刻意强求得来的,“心中有诗必自发”。
尽管从小心中便有一个文学梦,但李林昌却没有想过要成为大诗人,更没想过自己的诗歌能一鸣惊人。近年来,他一直把写诗作为一种消遣方式。也正是这种信手拈来的随意随性,才让他笔下的诗意恣意流淌于我们的面前。
“子昂文化是精神食粮”
处女作《渠道》在《星星诗刊》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李林昌的创作热情。尽管一直不强求自己要写出多少数量的诗作,自由闲散的李林昌也创作出了不少诗歌精品。
纵观其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取材大多是射洪的风景和人文,而其中有五分之一都是以陈子昂为题材的作品。“射洪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用文字表达它的美,抒发我对它的深情,就像是子女对父母的尽孝。子昂文化是我们射洪人的骄傲,从小我便被这种文化滋养,所以子昂文化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你把人生写成悲歌/你用人品铸成诗品/唐诗便成为一种优秀的物种/流传至今。”1996年,李林昌创作的《感觉陈子昂》发表于《人民日报》。这在当时的遂宁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我记得那天是12月25日,我正好从厦门飞回成都,一眼瞟到邻座旅客手上的人民日报上‘感觉陈子昂’这个标题,心里就一惊,这莫不是我的作品?赶紧借过来一看,果真是自己创作的诗歌。在飞机上看到自己的诗作在人民日报发表,当时心情还是挺激动的。”李林昌陶醉在当年的喜悦中。
同样是在1996年,李林昌的诗歌《一千二百年前的读书声》获得“四川日报文学奖”。
2016年,李林昌创作的30集电视剧本《诗酒传奇》被成都一家文化公司收购。“这是一部介绍射洪风土、人文历史的电视剧,故事的主题依然是射洪诗和射洪酒。”
“阅读是创作的奠基石”
李林昌说,自己之所以能写出这些诗歌,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自己的海量阅读。
从青少年开始李林昌便十分喜欢阅读。那时,他家在学校门口,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被他“啃”了个遍。《名利场》《青春之歌》《金光大道》等文学著作,都是他在青春期一一品读完的。
“那时,我喜欢看的这些小说大部分是禁书,于是就只能偷偷摸摸地看。由于家在学校门口,所以和学校的老师都很熟悉,管理学校图书馆的老师常给我‘开绿灯’,让我随心所欲地将书借回家看。那时家里还没有电灯,晚上等父亲睡下了,我才又悄悄地点起煤油灯,躺在被窝里读这些作品。”年少时的李林昌沉醉在文学作品的情节中,更是被那些名著的语言所折服。也正是这些青春时期“不务正业”的阅读,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林昌依然喜欢坚持阅读,间或也写各种题材的作品。“读自己喜欢的东西,写自己想写的文字,何尝不是人生一幸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