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炎琦:饱蘸浓墨写春秋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遂宁日报
-->

◎全媒体记者胡蓉

艺术家小传

刘炎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遂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荣获全国银河书法大赛二等奖,入选第七届全国展、全国中青展等,先后在成都、郑州、北京、遂宁、德阳举办5次个人书画展,多家媒体和专业刊物给予报道和专题介绍。

蹲下去,站起来,再蹲下去,站起来,再蹲下去,站起来……市文化馆画室里,大抓毫落下最后一笔时,刘炎琦长长舒了一口气。即使近日来遂宁天气凉爽,半小时的挥毫,刘炎琦额头也布满了汗水。

“这也是个体力活。”他的笑声爽朗。从接触毛笔至今已三十余年,书写已成刘炎琦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农民的书法爱好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记忆中,对刘炎琦的最初印象,是彼时19岁农民寄来的小行书作品。他将作品在《书法家》杂志封面及作品栏发表。“这位从事现代派探索的作者有着对线条美的特殊感悟力,”他毫不吝啬赞美。

刘炎琦并不避讳自己的农民身份,反而有些自豪:正是那段接地气的经历,才造就了他的书法形成独有的风格。

结识书法其实阴差阳错。当兵时,同寝室有位战友定了《书法》杂志,经常在寝室翻阅。“当时觉得上面书法看着很舒服,”旁观的刘炎琦产生了兴趣。作为行动派的他专门去买了颜、柳字帖,战友休息时,他就在寝室桌前静静地临摹,一坐就是两个小时。

即使退伍后回老家蓬溪继续种田,刘炎琦也没有放弃这个兴趣。在四川邛崃打零工时,遇到当地书法院开班,刘炎琦带着仅有的储蓄就去报班;在宁夏修飞机场时,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往当地图书馆跑,心理学、哲学、美学……各式书籍都在阅读,目的就为从多方面分析书法的写作。“晚上做梦都在练字。”刘炎琦用“痴迷”为当时定位。为了一个字,他甚至可以熬通宵。

1986年,刘炎琦“红”了:这位刚回老家种田的年轻人,书法作品荣获全国银河书法赛二等奖,在当时不亚于投下一颗炸弹,甚至连本地文化站领导都专门赶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农民,写出的书法作品居然在全国获大奖。

喧嚣中心的刘炎琦没有什么变化。他还是每天下地,为一张纸节约许久,为看一副好的字走上几十公里。

艺术中追求“不守本分”

意识到自己在书法上有想法,是在邛崃书法班学习时,老师教的是楷书,年少肆意的刘炎琦将枯笔融入了楷书之中——潜意识中,他觉得这样写出来会更有味道。原本轻狂之举反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刘炎琦第一次意识到了,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才是自己书法能够发展的基本原则,临摹,永远超越不了前辈。

多年后,他听到一位老师的话,深以为然:生活中要老实,艺术中要不老实。彼时,刘炎琦已经不守艺术“本分”很多年了。他从心理学、哲学等方面去分析,书法线条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追求着书法极致的自由、简单与纯粹。

这位对线条美有着特殊感悟力的书法家,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创作高峰期:短短十年,刘炎琦在成都、郑州、北京、遂宁和德阳举办5次个人书画展,观展人数达新高潮,并有多项作品入全国展、中青展,名噪一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评价其北京个展为“迄今为止现代派展览中最成功的的一次。”

与刘炎琦深谈,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闲时就喜欢看书、写字,他的办公室里,桌上地下都堆满各式毛笔与纸张。也是这个安静书法人,千禧年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多地邀展的请求。“书法是随着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修养一同进步的,”他直白拒展的理由,觉得自己还需要“沉一下”。

二十年间,刘炎琦偶有作品流传在外。圈内人惊奇地发现,多年后,刘炎琦书法已从早年的狂进猛厉,发展到如今的笔简意淡,格调高冷。

名家评论

他不是文字内容去进行示意性的解说,而是较为令人信服地把握了线条的变现力,通过不同的章法、不同的线性变化,在向人们吟咏着他的心曲,述说着他的真情。

——周俊杰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看了刘炎琦的书法艺术展览,我首先感到很新鲜、很有创造流行,他的作品有很多形式感到非常强的东西。

——陈天然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不能是一种模式,它要根据内容设取不同形式。炎琦能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并富有创造性,很是可贵。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