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刚
艺术家小传
李明利,当代诗人,作品散见《飞天》《星星》《诗林》《诗刊》《诗选刊》《中国作家》《山花》《休斯敦诗苑》《诗歌月刊》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作品入选《新世纪诗选》《中国诗歌精品年鉴》《华语诗歌双年展》《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诗歌精选300首》《中国百年诗人诗歌精选》等多种选本,并多次获奖,著有诗集《灵魂时刻》及合著多部。做过编委主编评委特约撰稿作家。
古典名著滋养文学萌芽
一位作家、诗人与文学的奇妙缘分,大多是从阅读开始的,遂宁知名诗人李明利也不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李明利还是一位懵懂少年。一天,他偶然发现外公的床底藏有一个旧箱子,里面装着几本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隨唐演义》等。在外公的默许下,李明利常常独自在屋后小河边的一个鲜有人知的角落,似懂非懂地阅读起来。也就是那时,李明利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文学。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经过了大量的阅读之后,李明利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自觉或不自觉地提起笔来,书写个人“小我”与社会小“大我”。
最初,李明利主要创作小说、散文,但同时受到朦胧诗的影响,他也间或写诗。和许多文学创作者一样,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是李明利梦寐以求的。
在经历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的失落之后,终于在八十年代中期,一记佳音传来——《山花》选发了他的诗歌。《山花》是贵州省文联主办的优秀文学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位无名作者,能够在《山花》上发表作品,这对于李明利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为此激动了好一阵子。
其实,在这之前,李明利主要创作小说,但诗歌的率先发表,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更适合诗歌写作。虽然在后来,他的小说《窥视》《门眼》等陆续续地被报刊发表,但多年来,他的创作始终以诗歌为主。
一天,在图书馆里,李明利读到了《飞天》杂志,里面开设一个“大学生诗苑”的专栏。那时,很少有专门争对大学生的发表平台,李明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其投稿,几个月后,他意外地收到了样刊和3元稿费。
连续在两个省级刊物发表作品,李明利欣喜若狂。
作品频频登上大型刊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蓬溪赤城湖笔会上,李明利的诗歌受到了几位《星星》诗刊编辑的肯定,并被发表在该刊物上。同时编辑鼓励他,向省外其他的大刊物投稿。接着,李明利的作品相继登上《诗林》《诗歌报》《诗刊》《诗选刊》《中国作家》等著名刊物,一些诗歌选本也开始关注和选发他的作品。
李明利在逐渐诗歌领域崭露头角,各种权威选本也开始关注选发他的诗歌,《当代诗歌》还邀请他参加该刊物的青春诗会。但因工作原因,李明利没有能前往。即便如此,该刊物还是将其作为与会人员,发表了他的诗歌。
90年代中期,小有名气的李明利被吸纳为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随后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后来,李明利在成为一家企业的管理人之后,工作日益忙碌,诗歌也写得少了。但在他的案头,文学方面的书籍比工作方面的书籍还多。
一个人在爱上文学后,是不会轻易丢掉的。2012年,重新归来的李明利在中国诗歌流派网,发布了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和反响。该网站的一位主持人,在很早以前就在各刊物读到过他的作品,时隔多年再次读到,很是兴奋,于是,极力推荐李明利担任该网站的主持人。
随着岁月的沉淀,李明利的写作态势更加真挚成熟,受到各方面的广泛的肯定。比如,他近年分别发表在《诗歌月刊》《华西都市报》《扬子江诗刊》《美国.常青藤》《星星》诗刊等刊物的作品,多次被读者朗诵。
今年中秋,他为“稻香令”撰写的诗歌《川西民居》,在邛崃举办丰收主题原创诗歌大型朗诵晚会上,作为第一个朗诵节目出场,好评如潮,引起不小反响。
简洁语言构成丰富内涵
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来,李明利博览群书,观察事物独特细腻,笔耕不辍,创作实绩甚为丰厚。
在李明利看来,任何文学作品创作都是要讲意象的,尤其是诗歌更甚。他常常用一句简洁的诗,就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诗歌画面感和意象空间。比如,《自然的昭示》中的诗句中:“大树骚动的岁月,寻找一块上升的陆地”“我们都是土地活动的泥土,总要改变自己的颜色”“白塔就是我们,从地下挖出祖先的遗骨”,以及在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的许多作品中,都能读到他洞察事物,睿智隽永,内涵丰厚的诗画空间和意象场境。
李明利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积累,写诗一定要剔除语言的繁技杂干,取其精华,明确创作意图,提升文本的内在质量,在意象情感上,力争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共鸣。
在李明利看来,相对散文、小说写作而言,诗歌写作更能锻炼人的想象力,也可以使得自己的思维触角凝练化。并且,相对于其他体裁的写作,诗歌最需要投入情感,把人带入进而发生情感和精神共振。在现代文学艺木的环境下,诗歌语境可以纳入小说、散文、绘画、书法的许多诗意场景。可以说,好作品都有诗意,具备诗的品质和能量。
李明利说,写作的过程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像一条船在意识的河流中勇往直前,而语言文字则是它不被淹没,不原地徘徊向前划动的桨。也就是说平素的文学语言,在生命的体验中可以出奇和创新。
一直以来,李明利一直保持和践行着自己的写作理念。“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写,即使有不尽心意的地方。因为思想的深度是诗的深度,要学会摈弃抒情语言的老套路,向生动朴实迈进。”李明利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