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胡蓉
■文艺家小传
孙学平,四川遂宁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文化部艺术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专职画家,民革中央画院专职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城画院专业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参加由中国美协和全国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美展并获金、银、铜及优秀奖多次,其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孙学平最近有点忙。即使火热的八月,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画坛赫赫盛名的遂宁籍画家,既忙碌着8月在国家级画院——李可染画远举办的《艺无止境: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也忙碌着带学生们写生。
因为多方缘故,原本将于今年在遂宁举办的个人画展延后。尽管离开遂宁多年,孙学平却时刻惦记着家乡。对这位国家一级画家而言,故乡遂宁,就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从管弦乐手到职业画家
如果没有意外,孙学平或许会成为一名管弦乐手。
老街坊都还清楚地记得,这位出生于遂宁安居白马的小孩,从小在音乐方面就很有天赋,尤其是对管弦乐器情有独钟,1977年部队特招文艺兵时,因为在管弦乐器方面表现出色,孙学平甚至被特招入伍。
与画结缘,是孙学平入伍之后的事情。
入伍后,孙学平在部队主要从事管弦乐的吹奏。因为他管弦乐吹得好,部队领导非常喜欢这个踏实能干的小伙子,对他也很关心。一天,团领导找到他。“说我才14岁,人生的路很长,应趁年轻多学一些东西,部队打算送我到美术学院去进修学习绘画。”这一席话,让孙学平非常激动和兴奋,入伍半年后,他进入了解放军艺术学校学习油画创作。
艺术总是触类旁通的。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绘画,孙学平却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和信心。在解放军艺术学校学习期间他非常刻苦,并很快就掌握了油画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不飞则已,一飞则一鸣惊人。1986年,在中国美协、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上,孙学平的油画作品入选并在本次画展上获得了最高奖——金奖。同年,孙学平成功加入中国美协,成为了当时西部地区最年轻的中国美协会员。而在学习期间,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他甚至还离开学校,到前线去和战友们一起守卫边疆。
1992年,在中国画坛已小有名气的孙学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美院花鸟画研究课程班,开始两年时间的中国画绘画创作学习,这也是后来孙学平从事国画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中央美院,孙学平遇到一大批画坛名家,并得到了他们的指授,他的绘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精进。此后,孙学平的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屡次获奖,他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绘画生涯。
开创墨荷创作新趣象
孙学平获过很多奖:全国中国画油画巡展金奖,中国百年电影书画大展特别金奖,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奥会中国画大展金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画大展银奖……
这位今年52岁的中年人却并不以这些荣誉为傲,路漫漫其修远兮,孙学平更关注的是画艺的“上下而求索”,关注的是画艺创作的新突破。
他也的确有着大突破。色彩和水墨,这两个大相径庭且处于相互独立的,在孙学平的作品里却有很好的融合。追根溯源其原因在于,常年从事油画、国画创作和研究的孙学平,在系统学习了西画的理论与技巧后,对中国画中的线质、块面和色彩有了新的认识,所以纵观其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
一幅水墨荷花,让见者无不称“绝”。他的荷花色酣墨畅、造型传神、气韵生动,结构、线条、用墨、设色均不落俗套,墨色相彰为最大特点。仅就墨韵而言,便有自近而远、由浓至淡、从干到湿的诸多变化,使得写意荷花曼妙生动、亦真亦幻。除了墨和色之外,其荷画还在构图上体现出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变化,观之也能让人感到生趣十足。
“笔与线的交织,墨与彩的融合,共同构建成了画家孙学平绘画作品中的独特艺术气质和表现。画家的作品体现着传统艺术追求中对笔与线,墨与彩的最高艺术追求。正是在这中凸显中,画家作品中浪漫气息扑面而来。”中国书画鉴定专家刘建业如是高度评价着其在墨荷上的新创意。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更是直言不讳:“孙学平的墨荷透着一股强烈的人文风,其作品开创出了墨荷创作新趣象……画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浓淡相宜的画面直观感受,更是当代墨荷创作的一直新鲜气息。”
他的生活依旧忙碌,下半年,除了教学,还有国外的大型个人画展,此外,每天还必花10个小时在绘画和学生美术教学上。然对于艺术的追求,孙学平初心不改,孜孜不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