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春
我的老家后面有一块圆圆的大石包,大石包上面平平坦坦,光光生生,有3床晒席那么宽。所以,大石包下的住家户都喜欢到大石包上去晒粮乘凉。
60年代的一个暑假里,我到大石包上去晒粮和乘凉的情景至今还铭记在心里。
那天早晨天才麻麻亮的时候,爹就把我叫醒了,并安排说:“大娃子,你赶快爬上山去把大石包占着,不然,让同房子的李二爷家占去了,我们家头天才打的谷子拿什么晒啊!要是谷子生秧了,一家老小吃啥呀?”我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后却谁也没看到,而且一直等到太阳出来也没看到李二爷的小孙子根娃在石包上露过面。
其实,在大石包上晒粮也不是一件易事。倘若是晒谷子玉米,倒在石包上扒开就是,挺轻松。要是晒豌豆、黄豆,还得先将玉米棒子或玉米芯围着石包搁上一圈,以防豌豆、黄豆滚下山去。那些年爱下偏东雨,每每听到雷声响起看到电闪闪光,守粮的就得马上行动,将粮食扫成一堆,用事先放在石包边备用的竹席或塑料布盖上,再用石头压住边子。等到骤雨结束,缩在岩洞里躲雨的守粮人再将粮食晒开。
不过,即使在晒粮时遇到了什么麻烦,但一旦看到大石包上又满满地晒起了金灿灿的收获时,守粮人心上那种踏踏实实的感觉是很难形容的。
晚上在大石包上乘凉也是一大乐趣。
擦黑的时候,大石包上所晒的“小颗的”或“粗颗子的”就被咬紧牙巴或豁起嘴唇的男人们侧着身子一步一步走下石包,挑回了家,石包上的热气也逐渐散失殆尽。每当这个时候,扛着马架子,端着小板凳,抱着草席或篾席的男人或女人便从大石包下山腰上的房子里陆续走出来,往大石包上爬,打光屁股的男孩子以及穿短裤的小女孩有的打空手,有的提着竹篮子,冲在大人们的前头跑。
月亮在友情上与乡亲们最笃。眼看着乡亲们已经爬到大石包上坐起躺起了,就逐渐加大月光亮度,从青杠山的树叶缝里或直接从大石包的头顶上往乘凉的乡亲们脸上脊梁上胸脯上刷抹“银水”。乡亲们中,有的“嗝、嗝”地打了几声饱隔,有的掏出刷把签挑牙缝;洗过热水澡的身上向旁人飘过去的气味带清香说明洗澡人抹的是肥皂,而还没来得及冲凉的则飘散着汗酸味儿。抽香烟的不多,而抽叶子烟的就有好几个,铜锅子和竹筒筒上用作业本纸裹的叶子烟或福烟被庄稼人抽得红亮亮的,但烟的味儿却并不太浓,连石包上的几个女同胞也仅仅只咳了几下,因为这个时候夜风习习……
记得那天晚上我也到大石包上去乘凉了,所坐的位置正好在李二爷的马架子旁边。
“李大娃,你们家谷子的水气晾干了吧?”李二爷取下口中的铜嘴烟斗问我说。
“没得事了,估计再晒两天就装得扁桶了。”我说。
“我晓得我们两家打谷子逗起了,考虑到你们家没有晒席,所以这两天没叫根娃去占石包,我们家就在坟坝上铺晒席晒谷子,两天下来,水气也没有了。”
“谢谢李公公。”对李二爷的关心我很感激。
“李二爷,谢谢你抽起,头个月医母亲胃气痛向你借的5元钱我带来了,现在还给你。”文二嫂说着从小板凳上站起来,把钱递给李二爷。
“不急,再过些时间还也不迟嘛。”
“卖了新米,有用的,就还了吧。”
李二爷把钱收了。
“请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吃煮花生。”一个5、6岁的光腚男孩端着一个小筲箕,对坐在石包上的或躺在马架子席子上的乘凉人说,“妈妈说了,才挖的新鲜花生,妈妈腌了盐煮好了,让我分给大家尝尝。”一边说一边给石包上的每个人都抓上两把,还一再嘱咐说,吃吧,妈妈说,不咸不淡,真香哩……
“红娃乖,你妈妈想得真周到哩。”贤大叔把头转向红娃妈。
“谢谢红娃妈妈。”刘二狗把一颗花生米子放进嘴里咬了咬,嗯,硬是香,红娃妈的手艺真是不错哟!
大石包上响起了剥食乡谊乡情的嚓嚓声,我也剥吃了起来。几十年过去了,红娃那天晚上抓给我的乡情至今还留在我嘴里生香哩。
就在乡亲们把红娃分发的煮花生快要剥完的时候,那个着花短裤系红围腰的小女孩宣宣在坐在草席上,在妈妈的示意下,提着一个硬纸袋围着大石包转了起来,她一边走一边从纸袋里拿出“锅转粑”给每人送上一个,还说:“这是我妈妈煮耙豇豆时贴在锅边蒸好的,说是用纯玉米粉做的,请大家尝尝吧,挺香的……”
“香,香,的确香!”都70好几了,牙齿还没落一颗的李火爷赞不绝口。
“啪!”蓦地,我朝我的大腿上抽去一个巴掌,一只可恶的蚊子被我击毙在掌心里了。
也有其他人在拍打蚊子。
我闻到了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烟味,原来是李哥在大石包的边边上熏蚊子。李哥发觉蚊子出动了,就下坡去拿来谷草并顺便在坡上扯了一大把野草。
李哥的爱心驱着烟雾把蚊子赶跑了。
“怎么样?你们家的肥猪该出槽了吧?”
“还不成,爹说,猪的架子大,还没托起肉哩。”
“你家老二该上高中了吧?”
“明年上半年初中毕业。”
“我家葫豆今年收成不错,你们家要是缺葫豆种,就到我家去撮哈。”
“你家老大的婚事说成了吧?”
“还甩起的,有合适的,请老哥子帮忙介绍一个吧。”
……
一起撵上大石包乘凉的乡情乡谊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然而,跟着撵上大石包的还有瞌睡虫。也许是看到月亮都移到大竹林那边去了,瞌睡虫们就一起出动让大石包上的乡亲们中断了乡谈,有的打起了哈欠,有的甚至把嘴歪倒一边,“卟哧、卟哧”地扯起了鼾声。
快到11点了,有人突然站起身来提醒说,凉过了头会得感冒的,大家快起来回家吧!
于是大石包上乘凉的乡亲们都醒过来了,大家你搀我,我扶你地在月亮“火把”的照明下有序地朝石包下走去。
60年过去了,大石包下的乡亲们依然在大石包上晒粮乘凉,依然和谐相处。
由在大石包上晒粮乘凉的回忆引发的乡愁一发不可抑止,我决定选择一个好日子回家乡丹桂村,去好好看看乡亲们依然和谐相处的“证人”大石包。必要时,还想再次体验在大石包上晒粮和乘凉的乐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