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好学生”的由来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文富洲

好朋友发了一个链接,标题是《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有多少父母病了,却给孩子拼命灌药》,文章里指出:不好好说话,是绝大多数父母的通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最近,由于中高考的原因,家长与我的联系出现爆发式增长,大部分表达的只有一个愿望:孩子能够读一个好的学校。但能够主动与我深入交流的就微乎其微了。这让我感到沮丧。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学生,和我交流到了教学的目的和方法、苦恼与疑惑、成就和方法,我是很受益的。

我尝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写这篇文章,不敢批评,只是分享一些想法,以利于万一。

(一)

孩子来到每个家庭的原因,也许注定了这个孩子的命运。男女相悦而定终身、相约百年,大部分人不久就有了孩子。为什么就要了孩子呢?有的是不知不觉自然就有了,有的是千辛万苦终于有了,有的是需要“传家宝”,有的是“财产要有继承人”,有的是“沿袭血脉”,有的是“好事要成双”,甚至有的是“因为爸妈不好耍”等等。我们有多少想当父母的人是因为立志培养“社会有用人才”“钟爱的事业接班人”呢?我不敢妄言。

如果父母都站在个人那点点私心、很小格局上考虑生孩子,那孩子会有大格局吗?如果懵懵懂懂生了孩子,那手足无措和无所适从会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吗?如果仅仅满足个体需求而生下孩子,孩子的未来规划和引导与自己有多大关系呢?

(二)

18岁,这是一个社会年龄节点,当兵、读大学等,似乎是成人的时间标志。在这之前,是接受基础教育的岁月。什么是基础教育?多少人狭隘地以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就是基础教育吗,果真如此?

我和同学讨论,孩子在娘肚子里,娘的起居节奏会不会让孩子有了基础的生物钟“日程”呢?娘的情绪、饮食习惯、动作等,会不会让孩子产生“喜好”和“厌恶”的选择呢?除了“不要生病,免得影响胎儿”外,有多少准父母在认真规划和实践其他的呢?

这难道不是基础教育吗?

如果有一对夫妇每天利用闲暇时光读书、弹琴、运动,孩子会不会更优秀?可能也许会有人说,那不一定。那么我们又向另外一个方向看看:一大家子爆粗口、说脏话,孩子会说得出文雅的话语?看着一大堆乱扔垃圾的“七大姑八大姨”,孩子会养成文明行为吗?当带着孩子打牌赌博、喝酒划拳,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不也是这样模仿吗?

有个孩子第一句话说的是“收旧家具哦”,第二句话是“丑态”,是因为他们家小区每天有人吆喝“收旧家具哦”,是因为家人逗她玩的时候都喜欢说她“丑态”。

有个孩子两岁就可以说出大街上几乎所有过往车辆的品牌名,这不是带他的人不断向他灌输的结果吗?

这难道不是基础教育吗?

家庭最初的影响,让孩子成为了不同类型的“种子”,这不言而喻,没有例外。这粒“种子”种在任何土壤里,除了强弱之别,还会从“玉米”变成“水稻”吗?

(三)

家长几乎都期待孩子去最好的学校(班级),这是推动学校教育进步的强大动力。不能否认,提升学校管理能力是学校教育必须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所谓“好学校”的一般评价标准,大多是对总体数据的分析,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只有一个标准——“适合”!

一个驾驶员朋友希望他的孩子到学业成绩最好的班级学习。我问他,有一个驻外使馆需要一个汽车司机,有地位、待遇高,能够见多识广,有人推荐你,你愿意去吗?他说,现在还不是我的机会,我自己的能力达不到,那样的环境对于自己而言是不适合的,而且会很艰难;如果我学习提高一段时间,能力达到了,才可以尝试加入。我又问他,你的孩子达不到这样的学业能力,为什么你要让他去呢?他无言以对。

有一个孩子,小学入学时老师指定为班长,但是期末成绩并不理想。他的爸爸和她讨论,因为班长需要作表率,我们现在暂时没有这个能力,应该主动辞去班长,我们一起努力,以后一定要争取成为班长。孩子泪眼婆娑地这么去做了。后来,爸爸和孩子一起努力,二年级以后又“理直气壮”当上了班长,而且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态势。

孩子自我定位不是通过某种外部力量“走捷径”可以确定的,自信一定来自于努力后感觉到自己可以达到的某种高度,而且自己就在这个范围内。

适合,通过努力不断更好地“适合”,这是不是基础教育中的核心理念?这一点家庭能做到还是学校更能做到?如果“妈宝男”成为“见光死”,一点都不奇怪!

(四)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没有绝对的教与学的关系,亦师亦友是最大的挑战。

一个朋友说,现在娃娃读初中了,我已经辅导不了了,小学还可以将就。这也许是我们许多家庭一个真实的写照。可是,是不是表明,在某个时点之前,我们可以是孩子的老师,在这个时点之后我们就无可奈何,或者就得听孩子的了。

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似乎有一个规律“从依赖到独立再从独立到依赖”。从依赖到独立,是不是受教育者的生命过程?从独立到依赖,是不是劳动者的生命过程?

某一天,小孩子从别处学来一段新的舞蹈,虽然在我们心目中“乳臭未干”,可是就这一点而言不是父母的老师吗?当一家人外出自驾游的时候,孩子当仁不让操作导航系统、制定路线攻略。就这一点而言,不是父母的老师吗?我们似乎乐见其成。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因为不确定,他们对“世界”“人生”“价值”总是在不停探索着,而父母因为经历了“酸甜苦辣”、阅读了“千山万卷”,遇事就有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有冷静的思考和谨慎的选择。孩子的探索,很大程度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之中、从效仿和辩论中,获得答案并逐步固化。

朋友是一起生活或者一起沟通的人,其中容许存在一个“永远正确”的人吗?如果不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臭味相投”,还能“苟富贵,不相忘”?

一个家长平时不和孩子一起活动,孩子成绩差的时候说孩子,“狗日的”不攒劲,你看看别人家的娃娃多乖啊。孩子一定“避之不及”啊!一个家长总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有的时候比孩子错得多(也许是装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去帮助家长。我们扪心自问,家长简单粗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孩子出问题,父母表现大致有四种形态。一种是“毫无知觉”。这犹如养猪,只管吃饱睡好,那也是养肥即杀啊!谁养孩子是用来杀的?二是熟视无睹。就算养宠物,也需要引导一下吧,让它好好学习才可以获得喜欢。把孩子扔给别人(包括学校)就完事,孩子的烂事儿永远完不了。三是“莫衷一是”。这是跟风一族,朝三暮四的,有时学这个,有时学那个,可是东施效颦终究成不了“西施”;四是“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及时学习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互学互鉴让这个家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和父母、老师能够成为朋友。他的父母以及老师,不也是幸福的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