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杨栩
老人念叨
对娃娃的爱就是手放开
家住金洋花园的雷大爷今年62岁,自打退休后一直赋闲在家,老伴去年因病去世,自己唯一的儿子又在绵阳工作,是位独居老人。白天出去下下象棋,邻里串串门,摆摆龙门阵,到了晚上看着冷冷清清的家,倍感“空虚寂寞冷”,“以前儿子不在家,老伴在世还可以说下家长里短,现在一个人生活,感觉这个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雷大爷每天晚上会看看电视,这一天,正好看到了央视《新闻1+1》播出的《空巢老人:不该如此死去!》,他心里五味杂陈,黯然神伤,连连念叨:“娃娃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的重担肩上挑,我不能牵绊他,希望他把精力放在事业家庭上,虽然盼望着他回来,一家闹热下,但仅仅是想想而已。”
“儿子在南京大半年没回来了,平时总说事情多工作忙,最近又因为工作不顺心和家里闹了别扭,打电话都不接。”和雷大爷同住一单元的李阿姨,听到记者聊起空巢老人独死家中这一沉重话题,也唏嘘不已。李阿姨曾在铁路系统工作,老伴儿是退休干部,儿子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虽然她和老伴还能相互照顾、扶持,但对娃娃在外地上班忙没时间不能“常回家看看”也是无可奈何。
随后,记者在建设北路随机做了街头调查,询问了10位老人,其中6位老人表示娃娃在外地工作没时间回家,即使回家,呆在家里的时间也不超过一周。两位则称女儿远嫁外省,路途遥远,难得回家见面一次,还有两位老人则表示,娃娃就在雁城,平均一周回来看望一次。而且,受访老人大都表示,娃娃既有工作的压力,又有家庭的负担,没有时间长期陪伴身边非常理解,娃娃们应该“先立业再顾家,有钱了再回报”。
子女无奈
远游也是身不由己
马先生是成都一家私企的员工,按照他的说法,三分之一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家庭,剩下的三分之一用于朋友间的玩乐,偶尔才有空回资阳探望父母。他说,眼下的燃眉之急是要解决房子、孩子、车子的问题,如果不奔工作事业,维护社交朋友圈,那么父母的养老保障都成问题,“我得让父母生活无忧,然后才能是陪伴他们左右。”
38岁的蔡小姐是雁城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平时教学工作繁重,很少有时间回家陪伴父母。国庆放假期间,她偶然发现妈妈总不停和手机里的“汤姆猫”(手机游戏)说话。没想到妈妈说,“平时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无聊了,就玩下这个,只要对着它讲话,它就会用它独特的声音重复一遍,起码有个人说话。”听完妈妈的这番话,蔡小姐心如刀绞,她对记者说,“虽然都在资阳,可十天半个月的才回一次家,难得吃顿饭。我妈想找我摆龙门阵,但又怕打扰我工作,于是,自己为了排解寂寞,就和冰冷的手机自说自话。想起就心酸。”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也是身不由已。”“不是不惦念着父母,要赚钱啊,要温饱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雁城多数受访80后、90后年轻一族坦言,心有余而力不足。异地就业、工作太忙、经济压力等都成了阻碍“常回家看看”的现实掣肘。
专家呼吁
尽孝不能等
实际上,空巢老人独死家中不是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小陈家的悲剧绝非孤例。“这样的家庭悲剧,也是社会之痛,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市民政局老龄办工作人员受访时表示,空巢老人“孤独地死去”,孩子无疑要负责任。如果子女都不能尽责,如何苛求社区和社会更多地关爱父母?“我们在呼吁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同时,为人子女者,能不能把精力转移出一点来常回家看看,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发展,而忽视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雁城四成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也直言,尽管已将“常回家看看”从道德要求“入法”纳入法律条文,但要让“常回家看看”走出形同虚设的困境,一方面要加紧完善带薪休假、探亲假等政策,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养老政策,从加大社会保障覆盖、增加基础养老金、完善养老机构等入手,让老年人找到归属感。目前来看,子女最现实的做法,是多和父母电话交流,了解老人生活状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空巢噩耗”事件再次出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