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愈加凸显,资阳求贤若渴。
自去年启动首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以来,我市通过自主统一引进和依托省委组织部引进两种方式,面向全国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共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58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层次人才资源紧张的问题。以“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资阳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干事创业。
■本报记者范秀萍
政策发力服务保障吸人才
为高层次人才发放5万-100万元不等的住房补贴和每月1000-120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
人才是第一资源。资阳由于建市晚,高校入驻较晚,本土人才相对较少,在经济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高层次人才引进显得尤为迫切。
要想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目光,需要有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于2012年底出台了《资阳市市本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明确了市本级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对象、条件、方式、程序、政策待遇以及保障和服务等要求。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从制度层面统筹人才引进工作。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林传新介绍,我市采取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方式,大力引进以下高层次人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资阳市急需的相关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紧缺的具有技师等级资格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其他特殊人才。
根据市、县(市、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规定,引进到市本级服务期满五年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相应的生活补贴、住房补贴、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档案转递、职称评定、考察疗养、体检、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其中,引进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将分5年共发放住房补贴100万元,每月提供12000元的生活补贴;博士和正高级职称人员将发放10万元住房补贴,每月提供1500元生活补贴;急需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将发放5万元住房补贴,每月提供1000元生活补贴。
除了直接引进方式,我市还鼓励各用人单位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邀请高层次人才到部门(单位)兼职、讲学、咨询、人才租赁、科研与技术合作等,同样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政策发力,洼地效应显现,资阳迅速赢得了各界人才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报名阶段,共有465人报名,经初审合格266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农学硕士宋敏如今供职于安岳县林业局,谈到选择资阳的原因,她说,“资阳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很好,对人才的政策鲜明,坚定了我选择资阳的信心。”
毕业于东南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LED)博士研究生的郭浩,放弃了在杭州某高校任职的工作机会,报考了四川省面向“985”工程高校的定向选调计划,如今在市发改委能源与产业发展科工作。他说,“资阳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有巨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再加上我的专业和资阳的主导产业有很高的契合度,我选择扎根资阳,也期望自己的梦想和资阳一起成长。”
阳光操作公平公正引人才
全过程网络公开,9名评委有6名为行业内中高级职称专家
首次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没有先例可借鉴,如何让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达到让组织满意、让人才满意的双重目标?
市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研究工作方案,并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后启动实施。在整个引进工作中,市人才办与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以及各县(市、区)区委组织部在岗位确定、资格审查、考核比选、体检考察等环节上反复研究,相互配合,严格程序,确保了整个引进工作顺利推进。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发布引才《公告》、《简章》、网络报名、资格初审、资格复审、考核比选、体检、考察、公示等环节,我们都实行阳光操作,适时通过媒体、网络公布工作进展信息,让全社会参与监督。”市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安亮介绍。
在确定岗位后,全市共拿出290个岗位面向全国公开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主要向全市“1+4+2”主导产业以及熟悉城市经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项目策划和医卫等方面所需的人才倾斜。
去年10月16日,市人才办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四川日报》、《四川人事考试网》、《资阳人事考试网》等媒体、网站,发布了《公告》和《简章》,尽可能扩大受众范围,最终共吸引465人报名。
在考核比选阶段,市本级采取“报考者答辩、考核组比选、综合会审”的方式进行,县(市、区)采取了上述方式或者结构化面试的方式。在9名评委人选中,有6名为行业内中高级职称专家。比选答辩中,既有综合素质考核,也有专业问答,还有专家评委追问,尽力做到全方位考核报考者的素质水平。
经过重重考核,我市自主统一引进高层次人才38名,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14名、市政管理处2名,雁江区4名,简阳市17名,乐至县1名,大部分为医学类、建筑工程类、食品化工类、经济管理类、教育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托省委组织部,我市共引进20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全部来自“985”高校,其中物理电子学专业(LED)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4名,大学本科5名。从专业上看,经济管理类5名,农业类6名,建筑、水利工程类2名,生物医药类2名,电子类(LED)1名,法学类4名。
拴心留人发挥所长有舞台
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协调解决各类困难
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让人才留下来。为了让高层次人才在资阳安心工作、快乐生活,我市坚持从人才使用、服务保障、人文关怀等三方面着手,给引进的人才吃了三颗“定心丸”,让引进的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是注重人才使用,合理安排岗位,使其发挥特长,体现人生价值。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方式,盘活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二是注重服务保障。及时落实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住房补贴和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同时,做好户籍落户、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注重人文关怀。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随时掌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各类困难,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像郭浩、宋敏一样的选调生,入职刚2个月,已充分感受到资阳的“魅力”,组织重视、量才适用,领导关心、嘘寒问暖,同事热心帮助,让他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郭浩参与了资阳临空经济发展研究与对策建议、资阳市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等安全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等工作,他感到,“在这里工作有归属感、有使命感、有成就感。”宋敏承担起县林业局种苗站站长一职,准备发挥专业特长,做好核桃等优质苗木培育,推广给农户种植。“组织给了我们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宋敏说。
我市首次开展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为打造“人才高地”储备了一定人才,优化了我市人才结构。据悉,目前市人才办正在积极探索常态化引进方式,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急需引进什么类型的人才,可按程序报送市、县(市、区)引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同意后,按照有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相关程序办理,做到及时补充急需紧缺人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