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省内名家安岳开讲畅谈散文创作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实习记者范宇

10月24日,由四川省川南作协联谊会、资阳市作家协会、《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编辑部主办的“2014川南散文笔会”在安岳举办。来自省内的名家、编辑,以及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资阳等川南六市的散文作者90余人,共聚一堂畅谈散文创作。

10月25日,主办方特别邀请了省作协副主席傅恒,《四川文学》主编高虹,著名文化学者、作家陈岱俊、伍松乔等对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围绕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文学创作举办了专题讲座,对广大散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作了深刻解答。

川南各市的散文作者表示,几位名家的讲座针对性强、生动形象,对自身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有极大的帮助。

傅恒:

中国当今文学创作走向

傅恒对中国当今文学创作存在的诸如作品流于形式、缺少深度,书写角度平庸等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创作中为何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并畅谈如何加深作品的内涵,以及找到特殊的书写角度对创作的重要性。

A、内在思考是作品灵魂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定在它精彩的表面叙述和故事之外,具备对时代、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并且这样的思考往往要比作品本身更具有社会和历史价值。傅恒谈到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物,却始终不能得奖,很大程度就在于精彩的故事中,缺乏故事之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中文系出来的作家非常少?”傅恒说,“主要在于许多写作教法的僵化。”他指出,很多散文作品就像是宣传品,技巧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缺少思考,散文就已经不像是散文了。

傅恒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不少作者喜欢写游记,走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一山一水、一事一物都详细记述,但读者读起来往往淡而无味。其实,读者在乎的不是作者游行的痕迹,而是作者展开来叙述的一些思考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恰恰是一篇游记的精髓。

傅恒说:“思想家不一定是作家,但作家一定是思想家。”换言之,也就是作品一定要有思考,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内涵。写作要少一些功利性,在面对写作对象时,不妨先思考一下打动自己的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要通过文学这个载体,传达出写作者最真实的思考。

B、创作角度要与众不同

傅恒提到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涌现出了不少关于地震的作品,大多没有新意,选取的角度太过平常,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们在面临大地震时的勇敢精神和无私大爱;而简阳籍著名作家李鸣生的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却选取了一个较为特别的角度来书写,表达地震中最受震动的不是大地,而是我们的人心,一下子就让作品深刻起来了。

此外,傅恒还列举了《金陵十三钗》、《红高粱》等作品选取的独特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独特视角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文学创作,一定要选取作者认为最值得表现的角度,用独特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在谈到如何针对现在许多散文作者写作停留在表面的困惑时,傅恒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在选取独特视角的前提之下,首先要把表达对象的情趣写出来,再追求思想的深度,循序渐进,从而写出更厚重的散文作品。

高虹:

《四川文学》与散文创作

《四川文学》作为四川文学作品发表的一块高地,也是川南散文作品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高虹以自身的散文创作经历,并结合《四川文学》散文作品的用稿标准,谈及散文创作应该关切的方面和细节。“我们把灵感奉献给了诗歌,把故事奉献给了小说,把逻辑奉献给了杂文,那么把什么奉献给散文?”高虹由这样一个自问的方式,开始了她的散文创作谈。

A、散文是作者见识的反映

当下,四川散文作者普遍表示散文题材太泛滥化了,大家写的内容大同小异,那么怎么在泛滥化的题材中,写出新意与深刻来呢?

高虹分享了一则她经历的故事。一散文作者给她叙述了其母亲经历的动人故事,叙述得言词恳切,情感真挚,非常感人,当场两个人的眼里都含着动情的泪水。后来这名作者将其母亲的经历用散文表达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完全没有表现出其母亲突出的品质,不能打动人。

“这就是这名作者的见识不够。”高虹说,“‘见’即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他拥有的材料、内容;而‘识’则是作者的认识,这要求作者要在一般的题材中表达出不一般的层次来。”

接下来,高虹列举了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一段对山民笑容的描写:“每一朵笑几乎都是爆出来的,爆在小店里,村路上,渡船上,以及马帮里。描述这些笑容较为困难。我在常用的词汇里找不出合适的词,只能想象一只老虎的笑,一只青蛙的笑,一只山羊的笑,一条鲢鱼的笑,一头骡子的笑……对了,很多山民的笑就是这样乱相迭出,乍看让人有点惊愕,但一种野生的恣意妄为,一种原生的桀骜不驯,很快就让我由衷地喜欢。”高虹表示,韩少功对山民笑容的描写,就规避了我们常见的“质朴”、“灿烂”等普通形容词汇,将笑容描写得生动起来,深刻起来,这就是一个散文作者应该具备的见识。

B、散文非其它体裁的入门

通过高虹近年来对四川散文作者的观察,有不少作者认为,散文是所有文学体裁的入门体,它的门槛最低,因此先来写散文,把散文写好了,再去涉猎其它体裁的创作。高虹表示,她最初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后来认为并不太确切。她说:“写作者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审视自身叙述的对象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体裁,从而进行选择。”

高虹谈到,她曾经读到过余秋雨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时间跨度长,从余秋雨的学生时代到其后来成名;故事性强,其中有各种矛盾纠葛;人物也鲜明,把其同桌刻画得非常深刻。这是一篇绝佳的小说,余秋雨却处理成了散文,非常可惜,这就是作者对题材的审视不够,选择的表达体裁也就不尽人意。因此,不同的题材很大程度有它最适合的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都是一种表达方式,没有难易之分,在于作者的自我审视。

C、散文作者应该具有理想

散文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想,所谓理想就是要有野心和信心。高虹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谈到散文理想时说:“散文作者一定要有非常高远的情怀和境界,要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大悲悯,创作的作品要有重大意义,重大意义并不等同于重大题材。比如杜甫的诗句‘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便用小题材‘花’、‘鸟’,表达了时代的重大意义。”

岱峻:

从“我们”回到“我”

“文学创作中,‘我们’与‘我’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与‘我’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创作的散文作品更有可读性和深刻性?”岱峻从当下的散文境况,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提出散文创作应该从“我们”回到“我”。

A、跨越“我们”的“我”更深刻

岱峻指出,当代的散文大多是被“我们”了的“我”的散文,也就是很多散文作者喜欢随大流,喜欢人云亦云,被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所同化,创作很难有所突破。

岱峻说:“如果总是跟着当下普遍存在的类型作品走,很难写出超越同类型作品中的精品。”岱峻结合他自身创作的《发现李庄》谈到,他就是回避当下许多众所周知的题材或内容,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地理意义的人文李庄,并结合详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了李庄在抗战这一特定时期的人文景观。“李庄这部分内容,是大家鲜有涉及的,我发现了,因此就创作出了属于‘我’的作品。”岱峻说。

“散文作者一定要跨越‘我们’回到‘我’,这样的散文作品才不会显得平凡、泛滥,从而走向更独特或更深刻的层次。”岱峻说。

B、如何从“我们”回到“我”

关于散文创作中面临的如何从“我们”回到“我”的问题,岱峻提供了自己的方法供散文作者们参考。

岱峻提出,当代散文作者可以多关注被时代边缘化的作家的散文作品,比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人的作品,感受与当下散文与众不同的视觉;也可以多关注一些并非散文作家的文艺家的散文作品,比如可以读读画家吴冠中的散文《风筝不断线》,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的《说园》等,可以更全面地感受散文的创作。而读诸如此类的作品,也就一定要从“我”的眼光走入,把触角伸远一点,便会有意外的发现与收获。

伍松乔:

从地域到散文

作为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的伍松乔,对近年来四川散文的现状相当了解。他表示,四川参与散文写作的作者越来越多,迄今为止,成立于1990年的四川省散文学会也组织编撰了共七卷的《当代四川散文大观》,并于2012年设立了四川散文奖,四川的散文创作呈现出蓬勃生气的景象。但突出问题是散文作者和散文作品的地域性严重缺失。伍松乔结合川南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发展势头,对川南散文作者应该具备的地域文化自觉和自知进行了阐释。

A、地域文化的自觉

“当下的散文作者很容易忽略地域性。但地域又是一个作者的文化根基,对于写作者而言,不可或缺。”伍松乔说,“因此,许多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仍然是流于表面的内容,宁愿写众人皆知的那些事,不愿写本土的这些事,又缺少专业性的有难度的散文写作特质,从而没有让本土独特的文化以散文的形式得到有效的传播。”

伍松乔表示,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呼唤四川散文的本土意识》,特别阐释和强调了地域性的重用。李劼人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等便是以成都为背景的创作;而周克芹的代表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便是以简阳葫芦坝为背景的创作;包括当下活跃于文坛的四川作家阿来、肖平、聂作平等,他们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作品,皆有着地域文化的自觉。

伍松乔说:“散文写作者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自觉,有了本土意识,散文作品自然也会多一份厚重。”

B、地域文化的自知

伍松乔表示,作为川南的散文作者或书写川南的散文作者,首先要了解川南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规划,形成地域文化的自知。创作者一定要有文化责任,川南散文作者要做的努力是,寻找川南的文化基因,构建川南的集体文化意识认同,进而勾勒出川南文化的生命史和文化史。

“大家可以感受到,江南文人的江南本土意识就特别强,构建了灿烂的江南文化。”伍松乔说,“川南有成为另一个‘江南’的可能,川南散文有理由高扬自己的旗帜,铸造自己的文化。川南的散文作者,一定要有这样的自知与责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