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君 本报记者 孙丹妮
“咯咯咯、咯咯咯,宝贝们儿‘打尖’了……”4月29日,记者来到乐至县石佛镇放生村“四川英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此时,打扮时尚的李英正用亲昵的语调呼唤着她饲养的七彩山鸡,“鸡娃子”们也悠悠而至,竞相争食。
今年38岁的李英是雁江区新场乡人,1993年便外出打工,先后开过小卖店、快餐店、五金厂和灯具厂。她敢于吃苦,不向困难低头。在广东中山自办灯具厂时,曾一度到交不起水电费的地步,那段时间,举步维艰的窘境让李英刻骨铭心,“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李英夫妻齐心协力,面临倒闭的灯具厂终于起死回生,并开始盈利,这也为她返乡创业奠定了资金基础。
“土地是很神奇的,它对任何人都公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你付出努力,大地就会给予相等的回报。”李英说,可能因为是农村出来的缘故,她一直就有一个梦想,“充分利用土地,通过双手的播种来脱贫致富。”
李英特别喜欢收看创业类节目,尤其钟爱央视《致富经》栏目。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种刺梨子的致富节目,李英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刺梨子,毫不起眼的野生植物,生命力极强,在老家漫山遍野都是,我何不也回去种刺梨子呢?”当年,满怀期待的李英寻着线索只身奔赴中国刺梨之乡——贵州龙里县考察调研。凭着生意人的敏感、诚信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毅力,李英学会了刺梨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全套技术,并带着沉甸甸的考察资料回到了丈夫身边。
“起初爱人真的不同意。说我好不容易才跳出‘农门’,放着好好的灯具生意不做,又要回去当农民,是不是‘脑壳进水了’?”李英笑着说,起初强烈反对的丈夫最终被她的执着所打动,选择支持她,决定回乡种刺梨。
2013年9月,李英回到资阳考察并选择创业地点。“我心中首选肯定是家乡嘛。”说起为何选择乐至时,李英诚恳地说,“新场乡的交通、环境都不是最佳。在考察的路上,我一眼相中了放生村这个地方。离乐至县城近、有青山有绿水,还有正在新建的新农村综合体,有前景。”李英介绍说,最重要的是乐至现在有高速,离成渝路都近,并且在与当地政府的协调中得到大力支持,所以最终选择在放生村创业。
“英姐很直爽,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李英的表弟杨齐介绍,表姐除了种刺梨,还养起了七彩山鸡。当年计划占地1700亩,总投资2300万元,集养殖、林业、旅游休闲于一体,集种植观光区、养殖观光区、天然养生区于一身的“四川英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迅速开工建设,并一边落地一边发展。目前一期工程即将完工。
“李老板不像个老板,倒像个勤快的农村妇女。”谈及对李英的印象,放生村7组62岁村民李主信佩服地说,“大热天跟我们这些老头一起砍树开山挖泥巴,落雨天穿起筒靴踩着泥巴就开干,都晒成了‘黑人’。”在李英的带头下,园区建成水泥路3.6公里,30亩刺梨苗长势迅猛,建成野鸡饲养棚9个,七彩山鸡“天网”棚7个,形成了年出栏商品鸡3万只的规模。
“像我们这些60多岁的老头,一天能挣个60块钱很不容易,还能见现钱。”和李主信一样高兴的还有至今在园区打工的30余名当地村民。“感觉在此创业是对的,相信公司明天会更好。”采访当天,来自成都的某客户驱车前来购走了200余只七彩山鸡。当外地客商主动上门收购时,李英也很高兴,“这个月总共卖出了1000余只鸡,刚起步,算是个小小的鼓励。”
对于未来,李英充满信心。在公司的发展规划上,李英介绍道,公司将种植刺梨930亩,并计划举办刺梨赏花节,加工刺梨茶、刺梨酒、刺梨中草药和刺梨枕头;林下养鸡450亩,白乌鱼养殖30亩、院内野外宿营地30个。园区全面建成后,预计实现刺梨产业年收入380万元,就地转化劳动力300余人,吸引旅游观光20000人次/年,辐射带动石佛镇太极片区8个村产业发展5000亩,人均增收1200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