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燕
今年4月,在“话说资阳文化”电视系列片评选中,简阳市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破晓啼叫——周克芹》获得一等奖。
本土作家周克芹及成名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新时期中国文坛造成的空前影响,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社会的、文化的。回望中国当代文学史,周克芹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存在;而在新世纪,再提周克芹和他的作品,则已上升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想来,这应该就是创作该片的初衷。
《周克芹》节目组成员均为80后,完成这个片子之后,我们初步了解了纪录片制作的一些特点,在创作和实践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纪录片主题的思考。纪录片的主题必须鲜明,内涵深刻,叙事流畅,为观众带来某些启示、思考或教益。
由于成长时代的差异,我们对周克芹及其作品了解甚少。确定选题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构建起对人物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思考该片的重点和谋篇布局。
在投入这个片子的创作后,我们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怎么样的片子,我们又将以怎么样的态度来认识和解读周克芹这个文化符号的形成。这是否就是纪录片的“主题”?
通过前期的采访和前辈们的指导,在《周克芹》中,我们试图围绕“影响”二字做文章,一条大概的线索就是他受到了哪些影响,以及后来他影响了“谁”?在这两条平行线上,通过植入他的成长经历、文学成就、社会影响等元素,在丰富片子内涵的同时,叙述风格从客观的叙述逐步转为理性的思考。
片中从唐代女诗人薛涛、宋代大文人黄庭坚,再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名人罗淑和周克芹的关联比较,“罗淑,掀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新篇章;周克芹,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开了先声,做了示范。”简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脉传承不言自明,进而拓展了这一题材的内涵和外延。
受周克芹影响的,还有就是简阳文学上至新文化运动、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轨迹。这是具有简阳特色的一个时代。“作品发表量领先于川内许多市县,”“书写了简阳文学发展史上的兴盛景象。”而新时期文学浪潮的深远影响力,作为领路人和见证人的刘中桥一语道破:“出作品出人才,作品是精神食粮,人才就是后来简阳的相当一部分后备干部。”
简阳自古文人辈出,在谋篇布局中,我们也不断尝试提升高度。把人物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结合,尽量使历史事件具备感人的视角和亲和力,而历史事件中的这些人物,也因此有了沉甸甸的厚重感和具象感。
比如,周克芹成名之时,历史大背景是“正值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文学成为全国各地的高光面。”在他的带动示范下,“一批批文学爱好者投身创作热潮……“文化馆设有专门经费,有文学期刊,定期开展笔会和培训等活动。”尽管十年后,随着文学浪潮的逐渐退去,文学爱好者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文学的正向影响力,“书写了一个时代面貌,滋润了无数干涸的心灵……深刻地烙印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二、纪录片细节的把握。近一二十年来,研究周克芹及其作品的各种文章和节目比比皆是,相关素材也俯拾即是。如果用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素材拼凑完成这个节目,委实觉得浪费。随着采访的深入和理性思考最终占据上峰,我们在尝试多表达点什么,再丰富点什么。
好的情节和细节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血”和“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而情节的设计,细节的展现既能扯住观众的眼球,也能体现创作者的功夫所在。
利用细节表达情感,往往比单纯叙述抒情更具感人的力量。细节能使生活本身具有的情感力量更集中,更浓烈,也使人物更生动,性格更鲜明。纪录片表现人物,重在细心捕捉和把握,它有别于故事节目中完整的情节,更精练,更到位,运用好了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所以在表现人物时一定要注意细节的选取和运用。
在片中,我们讲述周克芹成长经历,“麻疹长在他的脸上,自卑滋生在他心里”,导致他内向的性格。在面对再次贬回农村时,他的生活可谓“饥寒交迫”。我们运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妻子坐月子,身无分文的周克芹想到了卖门板,这是他“当时唯一可以换钱的物件,因怕被熟人看见,……尽量地走远点。”充分印证了周克芹返乡后的贫困与窘迫,却在任何时候都不忘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也可见一斑。
而《许茂》问世后的社会反响,我们则用了当时文学作品转载量不大的“新华文摘对其全文转载”以及中国当代三位著名作家的评价,其中“老作家孙犁“是在一边捅蜂窝煤,一边从广播里听《许茂》的细节,充分印证了《许茂》在当时创造的社会影响和引领的文学潮流。
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继《许茂》后,他的“《勿忘草》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在获奖作者的合影中,却没有周克芹的身影。我们直接引用了熟悉内情的挚友的解释:“怕见大人物,怕见大世面。”一句话,彰显了他为人为文低调内敛的个性。
这些细节的体现让我们看到了,周克芹的性格正如鲁迅所言的“是非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的文人秉性。在这些细节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挖掘,在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展开,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情节,实现了故事发展与塑造人物个性特点的有效融合,深化纪录片的主题,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感受。
三、纪录片表达的独立。纪录片是一种“再呈现”的形式,其关注点是事件中的人,却无一例外地渗透着作者的观念,其实独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纪录片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我们力求将自己对于人物的认识、事件的态度、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来。
纪录片表达的独立,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这个真实包括,题材素材的真实,也包括主观感受的一种真实。因此,我们创作的空间和思考的表达也能深入。我们将事实纯粹地摆在观众面前,而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的思考与理解则在片外。
片中字幕来自《周克芹传》,自述性的字幕应用起到厘清各部分思路,脉络清楚;印证相关的论述,一目了然。
有一段这样的字幕:“我从八岁到十三岁,就是跟着奶奶去听‘圣谕’……刚烈忠贞的女子们的形象。”这段字幕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承接前面片中的“从孩童时代开始,他就从圣谕和说书人口中,接受了文学的启蒙教育”,同时也为接下来剖析周克芹作品特点,即:“女性形象的饱满程度远远超过男性”做了铺垫。
在《周克芹》中,我们立足通过周克芹及其作品,将视角延伸至中国当时文学发展趋势及其背景,将微观人物置于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这样一个宏观的背景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周克芹最终形成一个文化符号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追溯与思考。
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凸显该片的历史价值。如:在比较罗淑和周克芹的人生经历时,通过后期制作人员绘制的一组时间轴示意图,将两人身上的共同点“在文坛迟开早谢,英年早逝”的共同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
时间轴示意图:
1936年:周克芹出生;罗淑以家乡简阳盐工的遭遇为题材,创作并发表处女作《生人妻》,一举成名;
1938年:距离发表处女作两年后,罗淑35岁辞世;
1979年:周克芹43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问世;
1990年:周克芹53岁离世。
完成纪录片的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要考虑整部片子的人文性、节奏基调,整体风格、音乐及画面等要素,渗透着创作人员对题材的把握和表达方式。
通过《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破晓啼叫——周克芹》的创作以及此后的探讨,相信对我们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提升,争取在简阳丰富的文化资源题材中,创作出更多的好节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