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日报社廖喜
在目前纸质媒体比较常用的几种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基本、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具有其他新闻体裁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消息尤其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消息,也就不成其为报纸。而要写好消息,首先必须写好导语,写好了导语,消息就成功了一半。在这里,笔者就消息导语的写作谈一点浅见。
一、导语的地位和作用
消息的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也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合而成的导语,称为复合型导语。
文章争一启。一篇文章能否抓住人心、吸引读者、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除了标题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开头部分的优劣。晋代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老舍也曾说过:“开头好比舞台上的演员亮相,应该开得有光彩,吸引人。”作为消息的开头,导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首先,导语是消息的“基调”。消息的特点是简要、迅速、直接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而从什么角度切入、具体报道什么、怎样进行报道,通过报道想要表达什么,往往需要通过导语来“定调”。导语写好了,整条消息就有了可以依托、能够顺利展开的基础与条件,为后面消息的主体部分的行文铺平道路,由此写出的消息必然是受欢迎的好消息。反之,如果导语写得不好,开头不明、思维不清、逻辑混乱,甚至连记者自己都不明白想要表达什么,必然影响整篇消息的流畅自然地展开,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新闻。
其次,导语是吸引读者的“磁石”。从大众普遍的阅读心理来看,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人们通常是快速浏览、快速阅读。一条消息是否具有吸引力,除了标题,导语起到很大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吸引力强,就能紧紧抓住读者,引起读者兴趣,促使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相反,如果导语写得不好,不知所云,读者就会丧失兴趣,往往是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弃之不理。
再次,导语展示检验记者的才能。万事开头难。对消息而言,导语的写作往往是最考记者功力的。要在消息篇首的方寸之地,“立片言以居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简要概括叙述清楚,进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殊为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语写作可以展示和检验记者的认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表达技巧和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水平。
正因为导语如此重要,人们历来都十分重视导语写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认为“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因而他往往要“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写个好导语,其实不易,再优秀的记者也会经历一番痛苦的思维过程。根据一些优秀新闻记者的经验,导语写作往往要占去整条消息写作的一半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很多记者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导语写作上,认为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应该重视导语的写作,并力求写出精品来。
二、导语的基本类型
消息靠导语说话。虽然人们常说“文无定法”,但消息的导语毕竟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导语中,我们可以按其表达形式,将导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直叙型导语:就是把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简要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直述式导语的优点是开门见山,直接触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是消息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导语,通常运用在“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写作中用得最多。(所谓“倒金字塔”,就是将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写在第一段,次之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递减的原则写在第二段或后面几段。)
例如,新华社1948年11月5日发出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电讯,导语就一句:“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直截了当,简洁明快,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描写型导语:包括白描式、特写式等等,就是先抓住新闻中新鲜的、有意义的某个侧面或场面,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或放大,烘托场面,渲染气氛,吸引读者,然后引出新闻事实。
例如:《四川日报》2014年5月16日头版消息《井研农民画生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导语:“两个农民在用谷车劳作,金黄色的稻谷从出料口盛满箩筐,而夹杂着酒瓶、骰子等的稻壳从出风口被吹走——这幅以“反‘四风’”为主题的井研农民画,生动寓意老百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痛恨憎恶。5月6日,井研农民画骨干画家齐聚农民画院创作室,分享创作心得,商议修改意见。”
(三)引语型导语:就是直接引用某人的话作为消息的开头,从而引出新闻事实,这也是传统媒介上比较常见的导语类型之一。
例如,《人民日报》2014年4月13日头版头条消息《安徽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整治城乡环境》的导语:“这才一年没回家,就找不着路了!”20岁的王志健在外务工,老家是“鸡鸣听三省”的安徽砀山县官庄坝镇,“以前回家,垃圾堆和杂乱的柴草垛就是路标.现在这些都不见了,多了整齐的垃圾桶和流动的‘黄马甲’”。需要注意的是,引语型导语必须严格直接引用说话者的原话,不能随意改变说话者原意;所用引语应尽量选用精辟的“点睛”之语,要尽量引用精练易于理解的短句,句式不能太长、太复杂。
(四)设问型导语:就是先提出问题或困惑,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然后给出答案,解答疑问,回应“悬念”,解疑答惑。
例如:“在社会的转型期和价值多元的新形势下,如何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呢?团资阳市委的主要做法是:……”。需要注意的是:“悬念”设置要适当,弯子不能绕得太大,否则,就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五)比喻型导语:就是使用比喻的方法引出新闻事实。比如一则外媒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到英国展出的消息开头就是:“中国古代军队正大举向英伦三岛进攻,其指挥部就设在朴茨茅斯”。用“兵马俑”指代中国古代军队,用“大举向英伦三岛进攻”比喻到英国展出,使用手法十分妥帖、巧妙而生动,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激发起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此类导语写作要求较高,最关键是运用比喻要恰当、准确、生动而传神,比喻使用不当,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消息导语的类型多种多样,因而在写作上所运用的手法也各不相同。具体使用哪种表现形式、运用哪种写作手法,需要根据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而定。总之,一条消息只能有一个合适的导语。
三、怎样写好导语
导语写作虽然形式多样,手法各异,但它有自己的一般特点和要求,总体来说就是:“最重要者最先”、“最新鲜者最先”、“最引人注目者最先”,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富于个性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让导语变得好读、好懂、直观、有趣,从而使读者对导语产生兴趣,进而接受新闻信息。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写好导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揭示主题,突出重点。无论采用哪种导语形式,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简明扼要点明消息的主要内容与重点,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消息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主要是以快速、直接、简要取胜,短小精悍,篇幅都不长。作为其开头的导语,必然要求直截了当揭示主旨,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重点要报道什么,这就需要记者在写作时能够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作出准确判断,并运用简洁凝炼、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达出来,尽力避免无病呻吟、泛泛而谈,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拖泥带水把导语写得冗长乏味。
其次,狠下功夫,反复锤炼。如前所述,导语的写作往往最考记者功力。要写好导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随心所欲,要使导语写得简洁、明快、清晰、富有特色,需要记者对报道的素材进行归纳分析,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升华出报道的主题,既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又出新意、有特点、有个性,同时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废话,挤掉多余的“水分”,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这就需要记者狠下功夫,反复锤炼,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
再次,巧妙构思,着力创新。导语创立之初,往往是五个W(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为什么、怎么样)齐全,被视为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随后又发展出只提炼出部分新闻要素的“第二代导语”和打破“倒金字塔结构”向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第三代导语”。因此,导语写作要与时俱进,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注重创新,撰写出更适应时代的导语。如果固守传统、按部就班,写出的导语就可能落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