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雁江区树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主线,既坚持“创新”思维、激发社会活力,又坚守“底线”思维、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探索法治实践,不断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形成了区委重视、各方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围绕全市“基层基础建设年”主题,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促进了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以上率下抓推进。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必须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核心带动作用。雁江区建立了依法治区月例会制度,由区委书记每月召集召开,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建立干部包点制度,将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区级领导“十个一”联系内容,逐步形成了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生动局面。
各方参与聚合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抓手,解决法治推进中的现实问题。雁江建立起以“一个决定、一个纲要、29项重要活动、N个相应机制和推进方案”为内容的“1+1+29+N”工作体系,通过“信访法治年”“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法律扶贫”等29项活动,将法治建设覆盖到了全社会、全领域,在开展活动中形成了推进依法治区的强大合力。
强化督查促落实。通过制定出依法治区评价标准、评估办法等制度,实现了工作推进有标准、考核评估有依据。对照重点工作和活动推进方案,坚持“月督查、季通报、年考核”,在强化督查、兑现奖惩中促进了工作落实。
因地制宜推进普法
构建了精准化、活动化、文化化的普法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普法,因地制宜创新普法内容、方式和载体,着力提升普法实效。
在内容上实现“精准化”。针对普法“不对口”、实效性差等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配置不同的普法处方。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机关、学校、企业、村(居)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实施“订单普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普法内容、开展普法活动,针对公职人员、青少年、农民工等5类群体印发学法用法读本9万余册,开展送法下乡、送法入户800余场次。
在形式上实现“活动化”。针对“枯燥、难懂”的普法难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惠民活动,把法治精神和法律知识直观地展现给群众。广泛开展法治电影、“法律赶场”、道德大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举办“法治之光”“德润资阳·法治雁江”等文艺演出活动,分片区、分系统开展法治文艺巡演40余场次,在群众广泛参与、自创自演中促进了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原创《点灯》《食品安全七字歌》等微电影、文艺节目在全省获奖。
在载体上实现“文化化”。法治宣传要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才能深入人心。雁江将法治内涵同“三贤”文化、“资阳河”戏剧文化、孝道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在城区推进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小区、法治文化墙建设,在农村推进法治文化新村、法治文化农家大院建设,建成了中交锦湾小区、保和镇张家大院、迎接镇乡村法治文化景区、莲花街道办事处火车站法治广场、东峰镇法德广场、狮子山街道办事处花果山法治文化小区等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小区、法治农家大院和法治新村综合体,建成各类法治阵地700余个。雁江区“法景相融、情感共鸣”法治宣传方式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
突出全民共建共享
营造了全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的法治良序
牢固树立“法治雁江”需要依靠群众、法治成果更要惠及群众的理念,积极推进法治惠民。
在推进依法行政中促进群众尊法。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共清理公示行政权力5110项;推进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行政审批办理提速86%。特别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依法依规推进“市容市貌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始终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在推进公正司法中促进群众信法。扎实推进诉讼制度改革,推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共登记7973件、立案7385件;大力推进法院“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开通微博并直播庭审案件,裁判文书上网4400余份;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59个,接待法律咨询378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90余件;开展惩治失信被执行人专项活动,通过公众平台曝光了一批“老赖”,督促127人偿还债务近1300万元,促进了群众信法依法。
在推进社会法治中促进群众守法。扎实开展“信访法治年”活动,大力规范信访秩序,旗帜鲜明地依法处置闹访、缠访、集访等非访行为,全年信访总量、集体访、重复访同比下降20%以上,进京越级访同比下降60.9%、进京非访同比下降66.1%。在城区推行“1+X+5”社区防控机制,在农村推行“4+4”“十户联防”等机制,创新开展“123N禁毒”社会化工程,禁毒教案获全国一等奖。依法打击恶意阻碍项目施工秩序、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秩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