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宇
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
在资阳的城乡大地,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常怀这样一颗“心”,也实践着这样的“行”。他们用“心”温暖着一座城,也用“行”感动着一座城,为这座城抹上了文明的底色,也为这座城增添了怡然的能量。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的“活雷锋”——志愿者。
近年来,在市文明办的大力推动和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下,我市涌现出了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和志愿者。其中,国网资阳供电公司“红细胞”志愿服务等2个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个项目获铜奖,2人先后荣获四川省十佳志愿者称号、8人荣获四川省优秀志愿者称号……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城乡之间蓬勃发展,新的文明风尚,正成为怡然资阳最具朝气的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蓬勃发展让“这城市有爱”
“这城市有爱”,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却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文明。这是市委书记周喜安为我市“红细胞”志愿服务联盟的题词。这不仅是对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肯定,更是对提升我市志愿服务水平的厚望。
为打造具有资阳特色和区域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2015年12月,由市文明办、国网资阳供电公司倡议,团市委、移动资阳分公司等16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资阳市学雷锋“红细胞”志愿服务联盟。一年来,联盟围绕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设计了“红细胞”志愿服务VI标识和APP管理软件,围绕精准扶贫、文明城市创建、关爱社会弱势群众等实施了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联盟成员由16家发展到22家。
“红细胞”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地展开,只是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文明办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格局。2013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2014年市文明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方案》。在市文明办的大力推动下,我市建立志愿服务队伍1200余支,注册志愿者10万余人,建成36个社区标准化志愿服务站;以“资阳志愿携手圆梦”为主题,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精心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关爱山川河流志愿服务,开展社区家政、心理疏导、医疗保健和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和志愿者,志愿服务得以蓬勃发展。
“这城市有爱”,已然成为资阳最具温暖色彩的精神文明符号与标签。
多彩“志愿服务之花”在资阳大地绽放
随着志愿服务工作在我市不断深入开展,志愿者的足迹几乎遍布城乡的各个角落,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美丽的身影如同一朵朵鲜艳蓬勃的花朵,一朵、两朵、三朵……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犹如不同的花,虽然有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姿态,但花越开越多、越开越繁盛,慢慢就汇聚成姹紫嫣红的花海。
a.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学校少年宫
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学校少年宫,是各级文明单位采取结对共建形式给予学校资金和器材支持,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课外活动的公益项目。近年来,我市共有322个文明单位与150个学校少年宫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累计为学校少年宫提供1500余万元物资支持,项目惠及全市10余万中小学生。各少年宫已开设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科技、书法和象棋、鼓号、经典诵读、童谣传唱、手工、科技以及社会实践等科目的培训,志愿者不定期走进少年宫,教授学生,在培养孩子们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b.“我们都来学雷锋”网络志愿服务
“我们都来学雷锋”网络志愿服务项目依托资阳网等6家市内主要网站,把志愿服务包装成项目,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招募热心网友和爱心企业积极参加、赞助。2016年,“我们都来学雷锋”网络志愿服务项目共开展活动7次,包括“请环卫工吃暖心火锅”“陪社区老人温馨过元宵”“走进贫困山村、万水千山粽是情”“杯暖资阳环卫心”等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共计招募爱心企业30余家、线下爱心网友310余名、线上爱心网友5300余名,直接受益群众超过8000人次。
c.“捐献热血拯救生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捐献热血拯救生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是由广大无偿献血者,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热心无偿献血事业的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的一项公益性志愿服务项目。目前,我市共有无偿献血志愿者1万余人,先后采集血液20多万人次,向全市医疗机构提供血液70余吨,挽救了20余万名患者的生命。2007年以来,我市已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
d.“太阳星公益行动”村小圆梦志愿服务
“太阳星公益行动”村小圆梦志愿服务,主要开展寻找、宣传并帮助农村基层学校及师生圆他们梦想的公益性活动。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为25个村小圆梦。2016年11月10日,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新华文轩资阳公司在雁江区保和镇文龙寺村小举办2016年村小圆梦捐赠活动,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等文明单位参加捐赠启动仪式,再次帮助16个村小圆梦。
e.“红细胞”志愿服务项目
2013年4月,国网资阳供电公司启动了“红细胞”工程0公里关爱志愿行动,发展命名了50个“红细胞”示范岗、50个“红细胞”责任区、80支“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60个“红细胞”心连心服务站,2个“0公里”关爱服务平台,志愿者人数达到了3141人。同时,由市文明办牵头,2015年12月3日,我市成立了资阳市学雷锋“红细胞”志愿服务联盟。2016年,“红细胞”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在雁江区石岭镇石河村建成了全省首个“安全用电示范村”,并对全市237家福利院、敬老院进行用电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在10所学校建立“红细胞”爱心书屋。
f.金融助学圆梦计划志愿服务
金融助学圆梦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由人行资阳中心支行牵头,辖区银行、证券及保险业40余家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实施。项目以自愿捐款为前提,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辖区内6500余名金融干部积极参加了捐款。截至目前,共募集捐款82.16万余元,其中辖区金融系统职工捐款64.06万元,企业及社会公众捐款18.1万元,累计帮扶247名贫困学生594人次,发放帮扶金75万元。建立了金融机构与受助学生常态联系机制,按地域将247名学生分配给各家金融机构,并发动爱心人士在76名贫困孤儿中选择建立27个“一对一”帮扶对子。
g.“文艺润心·情暖万家”文艺志愿服务
“文艺润心·情暖万家”志愿服务,招募注册文艺志愿者近千名,组成20支志愿服务队。两年多来,广大文艺志愿者以重大节庆活动为鼓点,以人民需求为节拍,常年在广场、社区、学校、敬老院、农村等地开展义务拍摄、义务辅导、义务书画、义务表演等“送文艺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树立了文艺志愿服务“热心、真心、用心”的品牌形象,队伍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h.“五点钟课堂”志愿服务
“五点钟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即每周一至每周五下午5:00-6:00,组织青年志愿者分别前往雁中社区、雁南社区、雁北社区等10个社区以及周边社区,为乡镇贫困学生、留守学生等提供课业辅导、养成教育等关爱服务。截至目前,已形成60人稳定志愿者团队,2016年以来累计服务留守学生18500余人次。
i.“移动共青影院”留守学生成长关爱项目
“移动共青影院”留守学生成长关爱项目启动于2015年4月,是一项服务留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关爱项目。该项目遴选各县(区)农村中心学校、扶贫村村办公室、“留守学生之家”关爱阵地162个,每周五下午4:30以后(寒暑假期间每周二、五),安排不少于3名青年志愿者为当地留守学生提供免费观影服务。截至2016年5月底,该项目先后开展免费观影活动287次,累计服务留守学生11515人次,其中精准服务贫困留守学生人数达2224人次,现已形成了40余人的稳定志愿服务团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