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作家李鸣生新作《后地震时代》出版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本报记者范宇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八周年的日子。为纪念汶川地震八周年,中译出版社携手北京市西城区公益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心力量公益文化传播中心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了“纪念汶川大地震八周年——《后地震时代》筹措善款捐赠四川灾区贫困村贫困学生暨图书捐赠公益活动”。

这场公益活动的举办,不仅向读者阐述了《后地震时代》的创作背景和深刻内容,也向社会公众表达了作者与出版社对灾区的关心与关爱,同时也展现了灾区人民顽强的精神和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后地震时代》向读者讲述了什么?

又一部反映四川灾区灾后重建的长篇纪实文学

时光易逝,八年好似弹指一挥间,可汶川地震灾区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国人的心,同样也牵动着我市著名作家李鸣生的心绪——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过去之后,撕裂的伤口是否愈合?劫后余生的灾民是否安好?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否重建?血迹斑斑的废墟是否长出青草?为此,李鸣生灾后六赴灾区,跑遍数十个城镇乡村,调查走访上百位灾民和乡村干部,继《震中在人心》之后,又创作了第二部反映四川灾区灾后重建的长篇纪实文学《后地震时代》。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作家王国平表示,《后地震时代》是一本在路上的书,李鸣生是带着很多疑问亲自走访灾区六次。随着探访的深入,他所带去的问号被拉直,变成一个个惊叹号,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人道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确如王国平所言,《后地震时代》紧贴废墟,直面伤痕,如实地记录了灾区人民在满目疮痍、血迹斑斑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该书既颂扬了灾区震不垮的伟大精神,又讲述了众多灾民和乡镇干部苦不堪言的灵魂挣扎和不堪重负的精神苦闷;同时也反思了灾后重建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从中既可嗅到废墟下死亡的气息,又能看见废墟上跃动的生命。

《后地震时代》将为灾区做些什么?

作者捐出全部稿费,出版社售出一本捐5元

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李鸣生,被网友称为“有良知的作家”,这“良知”不仅体现在其对四川地震灾区的关注与书写,更体现在他以一己之力号召对灾区的现实关怀。李鸣生表示,将捐出《后地震时代》的所有稿费。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灾区贫困村的孩子,让爱的涓涓细流流汇成爱的滔滔大河,流向灾区贫困的村落,流入贫困孩子的心中。

李鸣生的善举得到了《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刘琼的肯定。刘琼说,李鸣生用他的作品为文学写作正名,向我们展示了写作对作家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种赖以谋生的技术,更是一件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影响世道人心的一种力量。

与此同时,中译出版社副总编辑吴良柱也代表中译出版社表示,《后地震时代》每售出一本将捐出5元给灾区。

同时,中译出版社将捐赠一百册《后地震时代》给北京市西城区公益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心力量公益文化传播中心,由他们将书送到当年亲历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们手中。

《后地震时代》筹措善款何去何从?

定向捐给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沟村贫困家庭和学生

那么《后地震时代》筹措的善款将何去何从?李鸣生和中译出版社均表示,这笔善款将定向捐给绵阳市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沟村的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据了解,平沟村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重创,是四川的贫困村。全国“十大最美村官”、平沟村党支部书记肖琳向大家介绍了平沟村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现状,同时感谢李鸣生和中译出版社的善款捐赠,并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能够帮助贫困学生更好成长。

同时,肖琳也向大家展现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的顽强精神和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他表示,希望再一个八年后,他能与群众一起让关心灾区的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平沟村脱贫、致富,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