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的收藏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重阳

每个人应该都有收藏的习惯。

我的收藏,有点随意。

日前在家里整理书柜,无意中找到了已经久不见面的收藏品——火柴盒。

几百个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火柴盒摆在面前,有气势、有品相、有看点,每一个火柴盒都有不同的惊喜,每一个火柴盒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一时间,不敢相信这些来之不易的东西属于自己。

火柴盒,仅仅只是我这些年收藏的一个品种而已。

最早收藏的是烟盒。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少年,就读安岳南门桥小学。常常人在课堂,心在操场上。那时,手里已经收集了好几十个烟盒,品相一般的有朝阳桥、金沙江、哈德门、飞马等,品相好一点的有大前门、春城、牡丹、大重九等。课间休息,便不约而同与同学凑在一起拍烟盒。尽管败过、胜过,被老师骂过,但依然痴迷,不能自己。

有一次手气特好,终于赢得一枚极为少见的中华。只是还没来得及欢喜,就被赶来催我们上课的老师给现场没收了——一气之下,干脆将烟盒全部送人,从此告别操场上的江湖。

没想到,有同学打了小报告,老师居然将此事当成改邪归正的典型在班上表扬,让我无地自容。

七十年代初在内江二中读书时,喜欢收藏小说。

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外国小说难得见到,其中包括苏联小说。我唯一的优势是父母当年买的十几本苏联小说,如高尔基的《母亲》、果戈理的《死魂灵》、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让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与同学或是熟人换书看。

初中到高中四年时间,我通过交换的方式相继阅读了《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斯巴达克斯》《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罪与罚》等外国小说,受益匪浅;而家里那些《古城春色》《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国内小说,被我偷偷拿出去换回不少没有看过的外国小说,也算收获。

有一次,医院举行篮球比赛,围观者众多。突然,我发现身边一堆衣服上面放了一本书,一看竟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顿时心动、紧张,左顾右盼,见没人注意,拿了书飞快跑回家。过了几天,仍心有余悸,不敢看书。

书是好书,心存内疚。尽管对这种不光彩行为以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自嘲,但还是在一个月后将书想方设法还到了医院护校领导手里。

下乡当知青前,家里已有几十本各种小说,在同龄人中说得起话。

参加工作后,爱好又有变化。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开始收藏不同类型的日记本。

那时,刚从车队调公司机关,与文字打交道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坚持练笔,并利用业余时间读电大,工作、学习再忙,每天也要抽空记日记。日积月累,渐渐有了十几本积累,文字也有所长进。

于是开始讲究,每每去百货商店买日记本,都要选择不同的、看上去很美的封面。

这个阶段,我的日记本分为日记类和摘抄类。两者不同的是,日记类的本子较规范,基本统一规格;而摘抄类的本子较随意,大大小小不等。调报社工作后,因采编工作忙不再摘抄,保留了记日记的习惯,并将日记本的规格给统一了。

爱好,是一种乐趣。

年轻时喜欢喝酒,收藏过酒瓶。

收藏酒瓶的乐趣在于可以经常回味喝酒时的意气风发,可以随时品味瓶子的品质及其精彩图案——如茅台的霸气、五粮液的精致、剑南春的纯朴,等等,各有特点,美不胜收。

不知不觉,家里阳台角落已经堆放不了。当双双的妈妈忍无可忍扬言要让收废品的人捎走时,我找借口拖了几天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地送给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保存。

在机关工作时,曾受他人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收藏过大大小小、花样繁多的各种风景区门票、机票、车船票,甚至文革时期的布票、粮票、油票等,后来只因怕麻烦、不愿意整理,最终支离破碎、半途而废。现在回想,的确有点可惜。

九十年代初,喜欢把玩火柴盒。

那时报社人手少、工作忙,经常熬夜写稿学会了抽烟;那时还没有一次性打火机,火柴仍然流行。我之所以喜欢使用火柴,是因为划火柴的感觉很奇妙,既可以减少吸烟的数量,又可以帮助自己思考。

于是,逐渐开始收藏。

职业注定东奔西走,也让自己的爱好得以实现:在报社工作期间,我渐渐拥有了近200个省内外有各种精彩纷呈图案的火柴盒,其中不少是互相交换获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收集火柴盒的好处是方便携带、不占地方。

1998年区划调整,我到资阳工作,也不忘将自己的收藏品给带走。

那时,我已经有100多本日记本。搬家要带的东西很多,为了不占面积、减轻重量,只好将那些印有不同图案的塑料封面给扔掉——殊不知这是败笔,意味着收藏的不完美。对此,既遗憾又无奈。

2004年春天,跟随四川新闻媒体团队到欧洲采风,大开眼界:除了欧洲报业的动态、风土人情,让我乐不思蜀的是在每家住过的酒店,都有不同风格的火柴盒。

尽管早已戒烟,但是喜欢收藏的爱好没变。其中,阿姆斯特丹郊外那家风景宜人的酒店房间桌上摆放的火柴盒小巧、圆形,图案简洁明快,里面只装几根火柴,精美到了极致。

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收藏的魅力在于欣赏。

准确地说,这些年自己的收藏其实只能算收集,虽不登大雅之堂,但不影响自得其乐。目前排名第一的是日记本,已有300多本;其次是不占面积、形式多样的火柴盒;第三是一些喜欢的邮票。

自我评价,最珍惜日记本。

我以为,日记本的价值关键在内容而不是形式。于是,购买日记本便趋于朴实,不再有过去那些花哨的外包装。使用多了,成了专家,逛商店一眼可以认定哪些质地好,且八九不离十写来顺手,其中上海生产的日记本质量最佳。参加各种会议,最高兴主办方发那种厚厚的日记本,既有纪念意义,又可以记日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聊以自慰的是,每次搬家或是查找资料时,面对一大堆日记本,随便翻翻,岁月便立马从里面钻出来,微笑着给我打招呼……

此时此刻,不由乐了,继而醉了。

这些年,我与一些喜欢收藏的朋友交流过,不羡慕他们有价值不菲、丰富多彩的收藏品,不嫉妒他们因为收藏而逐渐积累的财富——收藏,不一定与钱有关,不一定非要名贵,关键是要自己喜欢;有钱人有自己的品味,平民百姓有自己的追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就这么简单。

敢问,如今还有收集普通日记本的人没?

想想,知足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