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交会对接,要靠太空“千里眼”!

2022年01月21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其中,中国独立研发的具备高精度测量能力的微波雷达引人注目。

“为交会对接牢牢牵起红线的,就是这个接近A4纸大小、重量还不到6公斤的袖珍高科技‘眼睛’。”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总工程师孙武介绍说。

曾在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的三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微波雷达,如今变得更小、更轻、更可靠。记者探营其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揭秘他们第四次“出征”的幕后故事。

新“千里眼”:会“说话”有“盔甲”

据介绍,微波雷达主要作用在200公里到20米的中远程范围,可谓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它和其他不同原理的测量敏感器一起密切配合,“接力”牵引着航天器从相遇到相连。

孙武说,新一代微波雷达要完成远距离捕获、稳定跟踪、精准导引三大任务,“每次任务都不是上一次的简单重复。这一次,是载人航天在雷达技术上实现平台化、系列化的首次考验”。

根据天宫二号及以后空间站任务的要求,交会对接将呈现常态化、快速化的趋势,一个高效、可靠的雷达通信平台不可或缺。

“我们为新一代微波雷达增加了通信功能,将来实验室和飞船沟通会变得更及时和精准。”孙武说,这意味着以往沉默的“千里眼”会“说话”了,变得更加强大。

对于整个立在舱外的雷达来说,太空中充斥的各种高能粒子是最危险的“敌人”,它们会像潮水一样“冲击”微波雷达,造成雷达误码,甚至“失去锁定”。

微波雷达软件工程主任设计师徐秋锋介绍说,新一代微波雷达增强了抗单粒子打翻的能力,还采取动态刷新等措施,“就像披上了一层自我修复的盔甲,在应对高能粒子冲击时,能够及时识别损伤细胞并快速克隆再生,恢复产品正常功能,抗辐射性能提高1个数量级以上”。

据介绍,微波应答机安装在天宫二号上,雷达安装在神舟十一号飞船上,两者就像是电话的两端,一问一答,不断相互传递数据,为飞船调整位置和姿态提供准确的信息,最终实现高精度对接。

轻量化:

为探月和火星探测做准备

25所空间载荷技术总体研究室主任、微波雷达主任设计师蒋清富透露,本次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技术设计超前,最新的产品将装备在明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上。

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雷达项目起步于1999年,经过17年的独立研发,如今进入系列化的关键阶段。据悉,微波应答机已经是第二代产品,因此本次交会对接中也是第一代产品与第二代产品的匹配对接,是对后续空间站的对接测量任务的提前考验。

在原有技术的积累上,新一代微波雷达产品重点开展了小型化、轻量化的改进。“重量是神舟十号雷达的一半,体积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孙武说,功耗更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雷达可以在太空工作得更久,从而将在探月和火星探测上发挥更大作用”。

蒋清富说,不要小看“瘦身”的6公斤,“对于载人航天来说,可谓寸斤寸金”,它可能意味着天宫二号多搭载了一个产品,多开展了一项空间实验。

新一代微波雷达的性能有多强?孙武用一系列比喻让数据变得更直观:“在测量范围上,它上至北京五环一整圈,下至一张桌子的长度;在测距精确程度上,可以达到一把20公分的尺长;在测角精度上,达到相当于人眼测试视力时相邻两行之间的角度;在速度测量的误差上,基本小于一只蚂蚁的爬行速度。”

25所副所长黄宜虎透露,除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入轨后的加电、开机自校准、目标捕获并稳定跟踪、精确测量之外,为了确保空间交变温度环境下的测量精度,指控中心将控制微波雷达再进行一次在轨校准和捕获,此后一直稳定跟踪目标,直到交会对接任务圆满结束。

“在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的30天里,微波雷达团队还将持续不断提供保障。”黄宜虎说。

据新华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