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本报记者曹礼芹
“医生,帮我看看,我总觉得娃儿长得矮矬矬的。”“个子矮,以后找工作都很难。”暑假期间,有不少家长来医院咨询。简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施跃琼表示,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是发育晚,没引起重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如果发现孩子个子矮小、性早熟,就要及时干预治疗,3-12岁是最佳治疗期,如果错过这时期,孩子骨骺闭合后,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孩子身高增长有规律比同龄孩子矮5厘米就要留意
“孩子长个其实是有规律可寻的。一般而言,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孩子身高会增加25厘米左右,第二年增加10厘米左右,2岁以后,会以每年5-7厘米的速度继续生长,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施跃琼说。
青春期女孩的身高增长应在23-25厘米,男孩在25-28厘米左右。因此,家长要观察孩子的身高变化,记下每年身高增长值,一旦发现一年内孩子长高不到5厘米或身高明显比同龄人矮,就应该意识到孩子可能患有矮小症,应及早带孩子去医院儿科内分泌科咨询检查。
身高不一定是“天生”的
营养、性早熟等会影响其生长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身高是‘天生’的,其实决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遗传,还包括内分泌、营养代谢、心理、睡眠、运动等很多方面。”施跃琼说。
身高是由营养“堆砌”起来的,而蛋白质是人体主要的“建筑材料”。即使拥有再好的遗传基因,如果营养不良,个子也不会长高。性早熟的孩子骨骼发育早,但闭合也会提前,最终身高会低于正常发育的孩子。睡眠不足,对身高有重要影响。有些孩子不太注意站、坐、行的正确姿势,习惯性低头、端肩、含胸、驼背,致使脊柱变形,会影响长高1—5厘米。像慢性胃肠炎、心脏病等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疾病,会使得孩子的身体营养不够,身高无法正常生长。
遗传因素和青春期发育迟缓约占身材矮小的2/3;因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性早熟、骨发育障碍、染色体异常、宫内发育迟缓、特纳综合征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身材矮小占1/3。
孩子个矮不能“乱投医”
从4岁开始进行干预治疗
“如矮小症患者从4岁开始进行干预治疗,疗效最佳,同样能提高4厘米的终身高,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费用越低,反之治疗费用则可能成数倍增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施跃琼提醒。
有部分家长缺乏有关的科学知识,发现孩子个头不高,就盲目地给他们服用增高药品。而事实上,大多数增高药起不到什么作用,有的甚至含有性激素类成分,尽管能使孩子的身高在短期内增长一些,但同时也会促使孩子的骨骺提早闭合,起到反作用。如果怀疑孩子患有矮小症或性早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对症用药,不能“乱投医”。
想要孩子长得高多措并举很重要
“要让孩子自然生长,就要创造生长环境,如穿衣宽松、户外活动、睡眠足、科学膳食等。”施跃琼建议。
孩子衣服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紧紧箍住脚踝、穿脱都困难的袜子,会影响腿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长高。
婴幼儿可做主动或被动体操;学龄儿童可做向上跳的运动,如跳皮筋、踢毽和各种球类;青少年可做跳高等弹跳运动及全身性运动,如篮球、排球等。而举重、杠铃、铅球、铁饼等负重训练,18岁前最好别练。
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达高峰。3—6岁儿童每天要睡10—12小时,小学生、初中生9—10小时,高中生每天8—9小时。为了尽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最好让孩子晚上10点前睡。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体重每年约增加2-4公斤,身高每年可增加4-7厘米。因此,对于儿童来说,能量以及营养素都必须供应充足。定时定点吃饭,保证吃好早餐(至少三分之一的全日食物量),吃清洁、干净的食物,少吃零食,饮清淡饮料,控制食糖摄入;充足的户外活动等都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简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师杨玲表示。建议每日供应谷类及豆类食物300~500克,100~150克动物性食物,牛奶300~500毫升,食用蔬菜300~400克,水果200~300克,保持足量饮水量,至少8杯(≥1200毫升),每天1个鸡蛋,每周至少食用一次鱼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